近日,从网上看到一则故事:有一位游山的靓女沉醉于美景而忘返,待山中寺庙暮鼓响起时,才想起该下山,但天色已黑,看不清下山的路,只好投宿寺庙。方丈把靓女带入一间客房说:“施主在此安歇。”靓女环顾客房后问:“这门怎没门闩呀?”方丈双手合十,答道:“阿弥陀佛,没有门闩有‘心闩’,‘心闩’也是闩啊。”
“心闩”,多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我理解,方丈这里所说的“心闩”,就是指挡住诱惑和邪恶的闩。“心闩”,虽眼看不见,手摸不着,但心能感受得到。“心闩”,人人都可有,但不是人人都会用。
从古至今,面对仰慕的名、珍贵的物、丰厚的利、迷人的色,能把紧心闩,不为所动,才乃真君子。曾读到过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两只口袋的故事”: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一所育才学校,不要政府的经费,组织全校师生四处募捐。一次他到很远的地方去募捐,特意穿着缝有两只大口袋的上衣(一只装公款,一只装私款),收获颇丰。等到天色已暮,要购车票回校时,一摸私款口袋,却已不剩分文。此时他已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而车站离古圣寺尚有十几里之遥。虽然他上衣那只装着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一分不肯动用,硬是拖着疲乏的身体走着崎岖山路回到古寺。陶行知先生正是把紧了“心闩”,才没将手伸进那装有公款的口袋,也彰显了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还有那些共产党人,方志敏经手百万元党费自己一文不取;杨善洲植下万亩林海,自己不伐一木;汪洋湖位居水利厅厅长自己不收一鱼,为今人楷模。再反观那些人生之路上身败名裂的贪官,无一不是没把紧心闩让贪欲之魔攻心,而前功尽弃、功败垂成的。
“心闩”是什么?是信仰的坚定,信念的执着,规矩的约束,社会的监督,法律的惩治,人格的修炼。有了这把闩,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把闩,才能不贪于财,不眩于色,不恋于权;有了这把闩,才能谨“小”慎“微”,不逾雷池,善始善终。
“心闩”是对人的品格、素质、才能和意志的考验。坚牢的“心闩”需要修炼,要多读先哲圣贤经典以修志,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修身,要“日能三省吾身”以修心,慎微、慎独、慎初、慎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练就这样的“心闩”,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守得住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