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3-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学雷锋的那些往事

    摘要:对于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牢记难忘;雷锋的精神,终身学习,历久弥新。儿时,雷锋在我的心中,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人物。雷

  • 把紧“心闩”

    摘要:近日,从网上看到一则故事:有一位游山的靓女沉醉于美景而忘返,待山中寺庙暮鼓响起时,才想起该下山,但天色已黑,看不清下山的路,只好投宿寺庙。方丈把靓女带入一间客房说:“施主在此安歇。”靓女环顾客房后问:

  • 水仙,送我一个春

    摘要:春节期间,家中的这盆清新脱俗的水仙花,令我感觉春意盎然。记得2023年前,因为不饶人的年龄,使我离开了工作岗位。猛的一下,人由忙忙碌碌变成清闲无事,好不习惯,心中怅然若失。元旦期间,一位知根知底的大学

  • 三月探春春更萌

    摘要:

  • 朋友圈里春意浓

    摘要:惊蛰前后,气温逐渐回升,春风吹绿了原野,吹艳了花儿。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去,享受春日的暖阳,追随着花开的脚步,尽情地沐浴在春光里。在踏春赏花的同时,把自己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分享到朋友圈

  • 人生翻转以后……

    摘要:食品饮料驰名品牌“娃哈哈”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宗庆后在杭州去世后,吊唁者络绎不绝,有的从外省市专门前来,其中有商界重量级人物、娃哈哈集团的员工,更多的是杭州和其它省市的普通市民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雷锋的那些往事

   期次:第8284期   作者:□孙邦明

对于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牢记难忘;雷锋的精神,终身学习,历久弥新。

儿时,雷锋在我的心中,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人物。雷锋,生于贫苦家庭,七岁成孤儿,他与那个时代同行,同属贫农后代的我们,在心理上与他有亲近感,打心底让幼时的我们仰望与崇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句子有点长,但读起来很有力量,儿时的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牢记心间,以至于现在谁一开个头,我们就会接得上,同合诵。年少懵懂,不甚理解,但却知道他在为中国的老百姓做好事,而且从不留名、不计回报。

我们这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根正苗红,学雷锋的积极性特别高。像上学、下学途中,看到有牲畜在吃生产队的红花草,我们会立即报告给生产队长;看到有人在马路上拉装货的板车,我们会悄悄地在后面推一把;看到有老人、盲人过马路,我们会跑上去搀扶一程。三月,学校总会组织我们开展学习雷锋的集体活动。比如,去村中孤寡老人家,或者到大队的敬老院,去打扫卫生,收拾整理衣被;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清理杂草、抬石铺路。而且学雷锋活动的场面是非常热烈的。少先队的队旗迎风飘扬,红领巾在胸前飘舞,整齐的队列,铿锵的步伐,“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 革 命 忠 于 党 ……”的 红 色 歌 曲 响 彻 云 霄 ,嘹 亮 高亢。你想,人在这样的氛围里,哪能不令你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啊;哪能不令你情绪激昂,深受感染啊。这些活动中,我从小习得了劳动技能,感悟了生命精彩,滋润了向上心灵。

那时,学雷锋虽有些生硬,但那一粒粒小小的向善的“种子”,开始在我们心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像雷锋叔叔那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段时间,社会上曾流传“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误导,似乎学雷锋过时了,走过场,搞形式。其实,“雷锋”从未远离我们,从那时至今,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工匠劳模、身边榜样在各行各业中不断地涌现,一代接着一代干,他们是雷锋的化身、传承人,赓续着伟大的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他说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永不过时,依然在警示和教育着我们及后人,怎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讲的是人应有生命的精彩;“我要积极肯干,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干,千方百计地干,事事拣重担子挑”,讲的是人应有责任担当;“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都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讲的是人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自身修为。

如今,学雷锋在我心中,不仅是具象,更有抽象的无私奉献;不仅是表象,更有高尚的价值追求。雷锋的一言一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着忘我奉献、锐意进取、大爱无疆的生命真谛,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往事可追,精神恒永。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