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寿命。车辆到年限了要报废,门轴转久了要更换,而竹子不能出笋了就要开花。
透气性强的疏松土质,可以增强竹子的繁育能力,延长它们的存活时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宿松的柳坪、北浴、广福、钓鱼台等山区乡镇,在秋收之后都会组织社员上山为竹子松土。如今空调替代了竹床、方便袋替代了竹篮、铁皮仓替代了竹囤、保温盒替代了竹饭筒,就连祭祀用的纸钱也不用竹麻做原材料了。竹子离村庄依然很近,与烟火却渐行渐远,村民干点啥都比经营竹子挣得多,谁还会去满手老茧地松土?
其实,竹笋如花蜜一般,善于调动外部力量参与自己的生存发展,特别是从“十月小阳春”出发的冬笋,虽然长不成竹子,但无论是以美味吸引锄头,还是在春天腐烂成泥,都能达到松土效果。特别是挖笋,既能瓦解板结地块,还能斩断冗余根系,让竹园呼吸通畅,新根纵横自如。如今,村里已没有多少人关心“当年峦”蓄竹、“荒年峦”挖笋,那些曾经东家接西家请的老篾匠,竹刀早已锈迹斑斑。
竹林挤挤挨挨,密不透风,一场惨烈的“混战”悄然打响。竹园被竹根捆得气喘吁吁,竹根难以在板结土地上获得补给,长到数米高的春笋,因被阻断了阳光雨露的通道,萎靡不振,不日夭折。待竹根上椒衍瓜绵的侧芽消耗殆尽,就如鲑鱼洄游繁殖般,竹子将以死换生,画上生命的句号。
与其他植物一样,竹子也开花、结籽,不同的是它一辈子只开一次花。那些俗称“竹米”的种子,在板结的土地上,其命运与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春笋相似,发芽的机会极低。如今竹林呈自生自灭状态,一片片枯竹,像苍茫群山上的“斑秃”,令人触目惊心。老篾匠长吁短叹,要想再现竹林生机,少说也要十几年,必须等枯竹根烂掉。所以,民间认为“竹子开花,流年不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彼此惺惺相惜。新竹山常绿,笋茂花不开,竹林怕滥砍伐而不是不砍伐,竹笋怕滥采挖而不是不采挖,何不重拾祖辈的老规矩,让“当年峦”蓄竹与“荒年峦”挖笋循环起来?
欣闻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发挥竹子在治理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信会为那大片大片的竹林带来新的生机。
花有期,竹无殇。但愿农家挖笋的锄头,锃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