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忮,嫉妒也;求,贪求也。这“忮”“求”二字,精练地概括了人性的两大弱点。
忮,嫉妒,嫉妒之心,何人没有?人只要有思维,有廉耻心,有荣誉感,有攀比心,嫉妒之心就必然存在。只是轻重程度不一,表现形式不一罢了。
修养差的人,一旦心生嫉妒,就会口不择言,甚至恶语相加,真是既损人又不利己。修养一般的人,则常常表现在背后议论,总有一股愤愤不平之气。
更有一种人,生嫉妒之心,却不形之于色,深藏于心,所谓大奸藏恶,是也。
真正之不“忮”者,会把“忮”之心,化作倾慕之心,然后转化为力量,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所“忮”之所求。
求,求得,谁无求得之心?“求”并无苛责之处,为了生活,求田问舍,满足基本生活的“求”,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求”而有度。贪求无度,做人就会寡廉鲜耻,满足物欲,就会不择手段。如此,就难免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忮不求”,是一种修养高度,也是一种道德高度。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纵是不能做到“不忮不求”,至少也要仰望之、向往之,努力践行之。有了这样的一个努力方向,就会使你浮躁的心日渐安静下来,以端正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行事上要避邪就正,努力做好事。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若能人人看向“不忮不求”,就会少了许多卑劣竞争,人人心平气和,自会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给社会带来安定、祥和的局面。
或许有人质疑“不忮不求”会助长人的“无为”思想,影响社会的竞争和进步。其实,此等怀疑大可不必。恰恰相反,人一旦做到了“不忮不求”,心态会更端正,方向会更明确,意志会更坚定,行为会更奋进。于己,于人,于社会,无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