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6-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

  • 母亲的“爱心粽”

    摘要:端午到,粽飘香。犹记儿时,每年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那时的粽子大多是白米的,偶尔有几个赤豆,或撒上些许咸肉丁,我们便欢喜不已,后来有了蜜枣粽子,更觉得稀罕。在农村生活过的母亲善于烹饪,做粽子自

  • 古人如何“高考”

    摘要:在古代社会,莘莘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国家则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沿袭到清朝。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发

  • 抢场

    摘要:俗话说:“老农汗臭,碗里米香。”每粒醇香的稻谷都饱含着庄稼人的辛勤汗水。笔者生于农家,长于农村,亲身经历过艰辛的农业生产劳动,传统的农业生产,耕地、播种、施肥、治虫、收割、脱粒,哪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

  • 老街酥饺

    摘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是藏在大别山里的千年古镇,镇上有一条600多年历史的明清老街。老街街道用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建筑主要为店铺、民宅、戏楼等,保存较为完好。古色古香的老街为东西走向,长1300多米,

放大 缩小 默认

抢场

   期次:第8345期   作者:□张学奎

俗话说:“老农汗臭,碗里米香。”每粒醇香的稻谷都饱含着庄稼人的辛勤汗水。

笔者生于农家,长于农村,亲身经历过艰辛的农业生产劳动,传统的农业生产,耕地、播种、施肥、治虫、收割、脱粒,哪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耽误一季的收成,有时候还要抵御一些自然灾害。单说“抢场”——在快要下雨时抢收场里的麦子,那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那时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像小麦的收割、脱粒就有多个程序,先用镰刀把麦子一棵棵割下来,捆扎成四五公斤的“麦个子”,装上平板车,拉到打麦场上。晚饭后,庄稼人用铡刀将“麦个子”铡为两段,麦根抛到场外,带穗儿的麦梢子则推到场里。第二天早上,再摊撒均匀。从上午到午饭前,麦梢子要翻晒两遍。打麦需要晴天,日头愈毒愈好,人多流点汗没啥,只要麦穗能晒干,容易脱粒就行。

午饭后是打场的光景,摊了场的人家把手扶拖拉机开到场里,没有机动车的就套上牛马拉着石磙和磱石在麦场上一遍遍地转圈。在拖拉机轮胎和石磙、磱石的碾压搓揉下,金灿灿的麦粒脱离麦壳,落在麦草下的地上。打场至少要两遍,轧过第一遍后,要将下面未脱粒的麦穗用杈子翻到上面来,让太阳暴晒一会再轧。

临近中午,艳阳高照,麦子晒得干酥,正是打场的好时刻,拖拉机围着麦场“突突突”地跑着;条件差些的庄稼人头顶斗笠,肩上扛着鞭子,抖动手中的缰绳,赶着黄牛拉着石磙不紧不慢地画着圆圈,兴之所至,还会哼上几句无词的小调儿。其他人则在场边的树荫下,有的扶着杈子站着,有的坐在麦草上等着翻场。不远处的麦场上晒着刚脱粒的麦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相邻麦场的人们相互询问着收成如何,谈论着年景。此时的麦场上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家美景。

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早上天气预报还说“今天晴到多云”。刚刚还日头高照,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风,可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有人突然指着天空的东北方喊了声:“起雨了!”人们循声望去,只见东北方向的天际果然飘来了一大片乌云,还隐隐听到雷声。人们立马紧张起来,抢场拉开了序幕,拖拉机熄火,牲口下套拴到场边的树下,有人飞奔着回家喊人上场。麦场上,人们将麦草用叉子挑到场边堆成堆。如雨来得急,便以自己为中心在场里就地堆成堆。孩子们用木锨和捅笆将麦粒和麦糠捅到场中心。老人们则用扫帚扫那些捅过后剩下的麦粒。

此时,东北风吹起来了,吹得场里的麦糠、尘土漫天飞舞。乌云已遮蔽了头顶的天空,令人不寒而栗的“钩子闪”刺破乌云,“轰隆隆”一声炸雷响起,雨真的要来了。一家有难百家帮,紧要关头,未摊场的邻居肩扛扫帚、杈子,拿着木锨、捅笆赶来助阵,连老人和孩子也参与了抢场。麦场上人影晃动,木锨、捅笆磨擦场地的声音,杈子的碰撞声,扫帚扫地的“呼啦”声,人们的喊叫声,以及风声、雷声交织在一起。突然,一个孩子大叫起来:“下雨了!”零星的雨点已砸到地上。人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抢场的步伐,捅场、扫场、垛麦草。又一个闪电划破天空,雨还是“哗”的一声从天而降,人们已七手八脚地将麦堆和麦草垛遮盖好。而抢场的人呢,衣服已被汗水湿透,手背、头上、脸上蒙上了一层尘土和麦糠。

有的人家麦场设在离村庄较远的田野里,打场的时候,雨来得急,人手不足,麦草来不及垛,麦子不能归堆,麦场积水,麦子就泡了汤。笔者邻居的麦场就在河边。有一年打场,场上的麦草、麦子将要归堆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一千多斤小麦眼睁睁地被冲进了河里,那可是三四口人全年的口粮啊。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简易的收割机械代替了庄稼人挥镰收麦的繁重体力劳动。后来,联合收割机开进了麦田,把庄稼人从收割、运输、铡麦、摊场、翻晒、碾轧、起场、聚场、扬场等繁琐的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将传统的农业午收半个多月的时间缩短为半天甚至两三个小时。庄稼人得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发展新型农业,或是打工、做生意,获取更多的收入。至于那惊心动魄的“抢场”画面,则留在了亲历者的记忆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