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蚌埠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工伤“速裁”模式,快速成功调处了一起工伤待遇支付纠纷,申请人叶某及时领到了包含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费用5万元。
此前,叶某在蚌埠一建筑项目工地地下室作业时受伤,经医院诊断为右胸部多根肋骨骨折。经市工伤部门认定,申请人叶某受到的事故伤害属于工伤认定范围,予以认定为工伤,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其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为十级。
之后,叶某按照工伤保险待遇规定要求被申请人——蚌埠某建筑施工单位支付相关待遇,遭到拒绝。被申请人声称与申请人之间并非劳动关系。2024年 3 月,申请人叶某将被申请人诉至蚌埠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对此,蚌埠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立即启动工伤速裁速调机制予以立案受理。本着专人专办速办的原则,经过大量资料查阅和沟通调解,从立案受理到调解结案仅仅用了10日,就促使双方当事人和解协商达成一致。最终,被申请人据实支付申请人叶某包含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费用共计5万元,并配合申请人办理工伤待遇领取的相关手续。
近年来,针对工伤争议案件不断增多的现状,蚌埠市人社局积极探索“工伤一件事”快办机制,以快速化解工伤待遇纠纷、降低工伤职工维权成本。2024 年初,蚌埠市人社局会同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推出工伤“速裁速调”改革模式,力求多方联动,对重点涉及工伤保险待遇类案件进行案前、庭前、庭中、庭后全程调解,提升工伤案件调解率,防止不良舆情发酵,造成负面社会影响,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调动广大企业主动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实践中,人社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快收快立”。新开通的“工伤案件便捷窗口”减少了立案审批时限,对符合要求的仲裁申请,当天立案受理。对跨区域工伤案件,接收仲裁申请材料,经初步审查后,及时移交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处理,让当事人无需跨区域往返,切实保证了速度和便捷。
在此基础上,坚持仲裁援助“快帮快处”。人社部门建立“工伤速调裁工作室”,保障“速调速裁”,即由市总工会指派工会法律援助志愿者参与调解,充分发挥调解柔性化解纠纷优势,落实案前、庭前、庭中、庭后全程调解,提升工伤案件调解率。
与此同时,积极联合市总工会开展法律援助,为工伤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实现“应援尽援”。必要时,还帮助对接市法律援助中心给予法律援助。对特殊案件当事人和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推行“预约办理”或“上门办理”。
“工伤速裁”改革模式通过实行工伤案件专人专办速办,可将工伤案件的办案时间从以往60 天以内压缩至30 天以内,有效推进工伤纠纷快速化解。据统计,2024年以来,蚌埠市成功运用“速裁速调”办理工伤仲裁案件 54 件,涉及金额 437.45 万元。
(张闽生 薛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