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金寨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非常特殊的地方。金寨有个红军村,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这在全国都很少有!
红军村是人们对老红军集中居住地的一种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离职休养的金寨籍老红军怀着对革命老区、红色故土的深深眷念,陆续提出回到金寨定居的要求。经相关部门批准,金寨县在县城梅山镇为老红军们建造房屋、兴建红军村,让他们在这里集中休养、安度晚年。
红军村位于金寨县红军广场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附近,占地面积 6 万多平方米。自 1956 年接收安置来自安徽省军区休养队、安徽省民政厅革命残疾军人教养院的老红军开始,先后接收安置来自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四川、重庆、贵州、河北、河南、甘肃、辽宁、陕西、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离休返乡的 44 位老红军(其中金寨籍老红军40位)。
他们中,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的亲历者,有转战川陕、血洒西域的长征先锋,有坚守鄂豫皖根据地的游击队员。其中,熊发龙和熊开先俩是“父子红军”。熊发龙原是一位理发师傅,经常挑着一副剃头挑子,一头箱子里装着理发工具,另一头筐里坐着他 8 岁的儿子。1929 年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他的家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1930 年 7 月“扩红”时,他带着8岁的儿子参加了红军。
1934年11月,熊发龙带着熊开先跟随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父子俩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队。年轻的熊开先当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经过南征北战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162师484团警卫营的副营长,后转业到湖南省新湘矿务局工作。这时,熊发龙恰巧也转业到新湘矿务局下属的冷水江市供应站材料库任副库长。久别重逢,父子团圆。不久,熊发龙回到了金寨休养。
1955 年以后,熊开先相继担任重工业部有色金属中南有色金属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中奥技术合作队副队长、中国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局 116 队副队长等职。1981 年回到金寨,父子俩同在红军村里颐养天年。
在金寨县红军村还有两位特殊的老红军,他们是“兄弟红军”。哥哥叫阮子玉,弟弟叫阮英进。他们一家5人参加革命,3人光荣牺牲。阮子玉曾任红四军12师 34 团 4 连班长、红二十五军 75 师供给处军需科长、华东军区后勤军械部直属库主任等职。阮英进曾在红二十八军后方医院担任勤务工作,后来相继担任新四军四支队卫生部炊事员、华东军区军械部第五总库业务股保管员等职。
这些老红军回金寨定居后,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红军村的地理位置好,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老红军的住所大多是顺水傍山的单庄独户住宅,庄房与庄房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为做好红军村的管理服务工作,金寨县专门成立了金寨县梅山干休所,设有医疗室,配备专职医生和护士;设有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和车辆;设有活动室,订有报刊、图书和活动器材;还成立了党支部。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给老红军家庭发放了优待证,在粮油、副食品、燃料供应等方面提高标准、给予照顾,并实行优先供应、服务上门。
这些老红军品质高尚、严于律己,热爱劳动、生活朴素,他们亲手栽植的桂花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亲手栽下的板栗、柿树、枣树、石榴等,每到秋季都是硕果满枝。
金寨县红军村也是一个长寿村,44 位老红军的平均寿命是 77.5 岁,其中刘逢科、张经安、李道宣、郑健、徐立义、詹广华6位老红军都活到了90岁以上,老红军许光顺 2010 年 103 岁时离世(是金寨县红军村中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老人)。
如今,这些老红军虽然均已离开人世,但是他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和感人故事。走进红军村,睹物思人、百感交集。既让人真实地了解到老红军的光荣革命经历和晚年生活情况,更使人深受教育和启迪、深刻感悟到伟大的大别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