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在抗洪前线

    摘要:从军近三十载,经历过许多急难险重任务,尤其是汛期的抢险救灾。在抗洪前线,一幕幕场景扣人心弦,至今仍历历在目。1981年7月,长江上游降下大范围暴雨,嘉陵江大洪水与长江干流洪水在重庆主城区遭遇,该市长江

  • 讲述

    摘要:

  • 党员秦师傅的“安全心”

    摘要:若问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向着这一方向,作为党员的秦师傅便在自己心中植入了两个字——安全。想起几年前我刚跟着秦师傅学习提升系统操作那会,觉得他有些啰唆,整天对着机

  • 盛夏荷韵

    摘要:习惯午饭后到公园散步,沿着环湖林荫步道闲逛,不大的水面清波微漾,忽见一片绿茵茵的荷叶间一枝枝荷花傲然挺立。没想到短短几天,荷塘就热腾起来,让我惊艳不已。在我眼里,荷是夏日的馈赠。荷叶或轻轻铺展,或高高

  • 家有老党员

    摘要:前两天,父亲打来电话,自豪地告诉我,他的党龄已满60年。父亲18岁参军,在部队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在部队这块沃土上,他迅速成长,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理想和信仰。退役后,父亲选择在公社粮站默默地奉献。他不仅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抗洪前线

   期次:第8364期   

从军近三十载,经历过许多急难险重任务,尤其是汛期的抢险救灾。在抗洪前线,一幕幕场景扣人心弦,至今仍历历在目。

1981年7月,长江上游降下大范围暴雨,嘉陵江大洪水与长江干流洪水在重庆主城区遭遇,该市长江、嘉陵江沿江区县大部受灾。

当时我正在驻渝某部教导大队学习,午夜时分,紧急集合的号声响彻夜空。灾情就是命令,我们立即乘车紧急驰援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缆车站下面是菜元坝火车站,地势低洼,附近一家粮站仓库进水,数百吨大米眼看着将被洪水浸泡,我和战友们蹚着及膝的洪水,把一包包百余公斤的大米往外扛。有些米袋重达一百二三十公斤,但我们不知从哪来的力气,争着扛起比自身体重还重一倍的米袋,踉踉跄跄地往外运。

经过一夜苦战,我们成功将数百吨大米转移至安全地带。天亮时分,我们身上的军装已被泥浆浸透,又累又饿,已接近虚脱,一个个倒在路边睡着了。人们上班途中看到这一幕,不禁眼含热泪,纷纷赞道,“这些娃儿了不得!”1987年秋,我被调入安庆军分区工作。安庆境内水系纵横,每年汛期,我们常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日夜坚守在风雨交加的江堤上保一方安澜,时常是“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那一年,花凉亭水库洪水漫过拦洪大坝,大坝危在旦夕,上级命令紧急开闸泄洪,而坝下5公里处便是太湖老城,几万居民需要紧急转移疏散。我们组织驻军部队和民兵挨家挨户做工作,确保一户不漏、一人不丢。有些老人不愿离家,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把他们背上担架转移,因为大家都清楚,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花凉亭水库开闸泄洪时,政治部主任带着我和几个民兵,在大坝一侧的山坡上设立观察哨,一旦大坝失守,立即开枪示警,告知下游的人们迅速避险,奔向高处。大坝泄出的洪水溅起几十米高的水雾,远处疏散的百姓们拖家带口,手提肩扛,推着板车、独轮车,穿梭在街上、大桥上。在确保百姓安全后,我们才冒着危险撤离。

1998 年长江发生了自 1954 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安庆军分区司令部勤务队汽车班专业军士吴良珠在身患晚期肝癌的情况下,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在长江抗洪第一线坚持战斗了55 天,直至昏倒在长江大堤上。同年 9 月 10 日,中央军委授予吴良珠“抗洪钢铁战士”称号。

那时我已调至合肥警备区机关工作,昔日战友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我。白天,我们组织民兵参与巢湖大堤抗洪抢险,晚上,政治部主任召集大家总结抗洪精神。我们在江堤上的帐篷里反复讨论、推敲,最后提炼出几十个字,被媒体转发推荐。后来,中央总结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立意深远。

在抗洪前线,见得最多的就是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聚集在旗下的,是和平时期的“敢死队”,是危难时刻的“黄继光”“董存瑞”,大家深知,牺牲奉献不只是在烽火岁月。

在抗洪前线,大家每天都绷紧了神经,疲惫不堪,甚至面临生死考验,但没有一个人畏惧不前。因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军人在冲锋。

今年,持续强降雨已致安徽多地受灾。作为一名退役老兵,我的耳边响起了祖海的那首《为了谁》,“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仍然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