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2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飞瀑映虹

    摘要:

  • 凉床上的暑假

    摘要:在岁月的幽深角落,凉床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我童年暑假的欢乐与梦想,也映射出生活的沧桑变迁和我步步走来的成长轨迹。凉床,以其朴实的木质结构和绷着的绳网,构建了一个独属于我的夏日小天地。那木头,或

  • 邂逅老朋友

    摘要:一鸟高唱,众鸟应和。差不多的身量,差不多的腔调,不时有一阵阵动听的鸟鸣声,从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自然”展厅宽大的落地窗边传来。一只,两只,十只,几十只……估计有几百只,集结在一起。这些特殊的“市民

  • 蛙鸣声中捉泥鳅

    摘要:七月里,农民们种下的水稻已有一尺多高,壮实不已。每到傍晚,夕阳西下,田野里便蛙鸣四起。暑热下,出来透气和找食的小泥鳅布满水田。如果是在儿时,早已经按捺不住,提着小水桶,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边“斩泥鳅”了

  • 境由心生

    摘要:周末,我与母亲一同整理衣柜,我不禁笑道:“妈,您这深色调的衣物可真不少啊!”母亲微微一笑,应道:“是啊,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对这些明艳的大红色、玫红色满心偏爱了。”紧接着,母亲回忆起我儿时的场景,柔声说

  • 藏在大山深处的“画家村”

    摘要:那天,偶然从微信朋友圈中,见到一陈姓朋友所在的村里,正在举行祭拜古画的活动,如此古老而原始的仪式,引起我莫大兴趣。古画是易碎的,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足以让其灰飞烟灭。而一个小山村,能完整保留18幅古画,

放大 缩小 默认

蛙鸣声中捉泥鳅

   期次:第8378期   作者:□蒋卫恒

七月里,农民们种下的水稻已有一尺多高,壮实不已。每到傍晚,夕阳西下,田野里便蛙鸣四起。暑热下,出来透气和找食的小泥鳅布满水田。如果是在儿时,早已经按捺不住,提着小水桶,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边“斩泥鳅”了。

儿时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我们自创的活动却是丰富多彩的,“斩泥鳅”便是其中一项。“斩泥鳅”是故乡的土语,是捕捉泥鳅的一种方式。那时捕捉工具稀少,我们便自己制作“泥鳅斩子”。首先将一柄废弃牙刷除去刷毛,再买来十余根一寸长的钢针,用钳子夹着针在火里烧红后,嵌入牙刷的横断面,整齐排列好,最后将牙刷的手柄绑在一截竹竿上,便大功告成了。

第一次“斩泥鳅”是父亲带着我。我眼睛好,负责打手电筒照明,一旦发现泥鳅从泥土里钻出来,父亲便会精准地挥动竹竿,将泥鳅从水里快速“斩”起,再放到小桶里。

盛夏傍晚,落日余晖不愿早早褪去。在耐心等待下,当天空中出现繁星点点,此时的田野里定会“星光”闪闪,那是人们在“斩泥鳅”呢。

只见男女老少拿着相同的“装备”,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纵横的田埂上,相遇时只是轻轻地礼让,生怕惊动那水中的“美味”。蛙鸣声为我们伴奏,蚊虫在手电的光柱前来来回回,水田里散发的泥土气息和着水稻的清香,飘荡在夜空下,仿佛是一场音乐会,蛙鸣是最动听的节拍,香气是最美味的饮料。

“啊呀!”不远处传来一声惊呼,不知又是谁不小心滑倒在水田里。当夜色愈发深沉时,双腿早已没有来时的轻快。此时露水已重,蛙鸣声显得稀疏许多,手电筒的光也愈发暗淡了。水桶里却不时传来“啪啪”的声响,捉来的泥鳅依然活力十足。我们只希望这声音更响一些,说明这晚的收获还不错。当满身泥泞的我们归来时,只要水桶里盛满泥鳅,父母一般是不会责备的,有时也会奖励一块西瓜或一块糕点,催促着我们快点吃完,早点睡觉。

曾经的童趣多多少少包含着生活的艰辛,只是儿时的我们用快乐融化了这份不易。如今又到盛夏,当晚霞在眼前隐去,依然能看到久违的繁星,能听到蛙鸣阵阵,可那提桶“斩泥鳅”的冲动却没有了,仿佛已是非常久远的事,悠悠然地在眼前飘过。夏夜里坐在窗前,一边品茗,一边沉醉在过往的故事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