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六安市创新推进“5+”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根治欠薪工作质效,推动欠薪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线上+线下”工作机制。按照“管行业就要管治欠”原则,对各类欠薪问题线索严格执行分办、交办、转办,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快线上线下欠薪线索办理,做到接诉即办、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确保欠薪问题及时妥善化解,保持欠薪问题线索动态清零。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对重点欠薪隐患问题落实领导包案工作机制,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处置和舆情应对预案,防范系统性风险隐患。
“接访+回访”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工程建设领域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施工总承包企业主体责任,全覆盖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预防机构,督促项目责任人主动公开联系电话。市、县(区)两级执行常态化接访工作机制,每周三常态化开展集中联合接访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连续集中接访,对各类接访线索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加大跟踪回访。上半年,六安市开展常态化接访 56 次,化解欠薪问题 483批次,市治欠办常态化回访欠薪问题办理情况452 件,并实时通报至县区,确保办结率和满意度。
“面板+脚板”工作机制。坚持“人社牵头,行业主抓”,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综合运用根治欠薪监控预警平台,线上实时掌握各建设项目制度落实和工资发放情况,联动行业部门跟踪解决预警信息 376 条,建立“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在线监管格局。持续开展专项检查行动,深入排查在建工程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情况,编发《工程建设项目劳动用工管理台账示例》,给予诚信企业及无拖欠项目免缴或差异化缴存农民工保证金政策,引导激励在建项目积极创建“安薪项目”。
“普法+执法”工作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赴项目送达《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明白册》1000 余本,着力提高政策法规知晓度,引导企业守法规范经营,服务群众依法维权。对拒不履行工资支付法定义务的企业,综合运用“农民工工资支付异常名录”“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处罚+刑事”等措施予以严厉打击。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37件,列入失信联合惩戒8件,向社会公布重大违法行为22件。
“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市治欠领导组专门成立 9 支包保督查组,对各县区和行业部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欠薪问题线索办理情况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四不两直”检查 15 次,并将督查情况纳入行业主管部门季度评议和县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年度考核和营商环境考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任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