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8-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好人刁工

    摘要:刁工,五十来岁,高个子,壮壮实实,就像一棵树竖立在你面前。刁工身兼两职,既是老师,又是兼职水电工。山区学校规模不大不小,十个班级,400多名师生。水电方面的大事小事还真不少,何况还有教学任务,刁工就显

  • 在精神上富养自己

    摘要: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钱锺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杨绛和钱锺书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 屯溪,烟水千秋照晴岚

    摘要:我认识屯溪,最早来自爷爷讲述的往事,家住歙县竦坑深山,茶,是赖以生存的依托。爷爷卖茶,绕道徽州府城,去更远的屯溪,肩挑背扛,来回多行百余里,只因屯溪是皖南最大的茶市。爷爷手工制作的“屯绿”茶被称为“绿

  • 五河的桥

    摘要:五河县城四面环水,因五水汇聚而得名,淮浍漴潼沱如五条绿带将县城揽入怀中,故有“皖北水乡”之称。五河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童年时,从乡下到县城是件颇费周折的事情。在记忆深处,每次坐在父亲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河的桥

   期次:第8396期   作者:□梁学刚

五河县城四面环水,因五水汇聚而得名,淮浍漴潼沱如五条绿带将县城揽入怀中,故有“皖北水乡”之称。

五河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童年时,从乡下到县城是件颇费周折的事情。在记忆深处,每次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进城,都要经过“西坝口”这个渡口。在渡口处有个茅草庵棚,里面横竖摆着几个条凳,供人歇脚。艄公是当地人,50 来岁,面色黝黑,身体健壮。渡船是小木船,可容纳七八个人,如有人骑自行车,只能塞下三四辆自行车。闲暇时,艄公坐在庵棚下边听收音机边等乘客。如果只来两三位乘客,不管你如何催促,他都不会开船,只有等到满满一船乘客,他才拔起缆绳。有时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渡船停运,你有天大的事想过河,也只能望河兴叹。小时候我常想,如果在河上架座桥该多好啊,这样就可以随时过河了。

1977年,县城东面的淮河上架起了五河淮河公路大桥,全长1031 米,这在当年曾轰动一时。因为五河淮河公路大桥是安徽省境内淮河上第一座特大公路桥梁,当时蚌埠市还没有淮河大桥呢!大桥通车时,桥上人山人海,看到如此雄伟壮观的大桥,每个人的脸上写满兴奋和自豪。大桥通车后,各类车辆川流不息,县城愈发繁荣热闹。接着,县城北面的浍河上架起了北店桥。

但我家住在县城西面,想进城还是不便,要么在西坝口乘船,要么绕道七八里经过北店桥。翘首期盼多年,终于在西坝口位置的浍河上修建了一座闸桥,既是闸也是桥,解决了县城西部居民进城难题。

2000年之前,城南新区还没有开发建设,县城主要集中在老城内。县城居民往南到蚌埠去,只能经过分洪闸狭窄的桥面,桥面是双车道。后来随着县城南扩,车辆通行量增大,桥面经常拥堵。好在几年前,分洪闸拆除重建,闸桥分离,在新闸东面新建一座桥,使交通顺畅起来。

2009年,县政府搬迁到城南新区办公,我的工作单位也搬到城南,城南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在新城和老城之间横着一条浍河,为打通两岸交通瓶颈,先是在城西建起了“彩虹桥”,这座桥造型优美,远观如一道彩虹跨在浍河上。这座桥名为“新浍河大桥”,但县城居民都称它为“彩虹桥”,现在连接桥两侧的道路也被命名为“彩虹大道”。“彩虹桥”通了,却不能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接着在分洪闸和“彩虹桥”之间修建了青年路桥。青年路桥于2013年建成通车,此桥极富现代气息,主桥采用双面矮塔斜拉索结构,主塔高25米,呈昂首腾飞的天鹅状。青年路桥将新老城区连成一片,拓展了城区发展空间。谁又能料到,在青年路桥通车不久,在县城西面的浍河上又建成了徐明高速浍河大桥,在西外环上又建成了沱湖大道桥。在县城附近的浍河上,目前有五座大桥沟通南北,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运行了几十年,五河淮河公路大桥已驮不起越来越重的车辆和越来越密的车流了。于是,在县城东北部新建了104 国道新淮河大桥,并于 2019 年建成通车。老桥继续保留,只通行小型汽车和行人。在县城东南方向,徐明高速淮河特大桥也在几年前建成通车,该桥是淮河上单孔跨径最大的桥梁,造型独特,很有视觉冲击力。大桥采用了独柱塔结构形式,同时采用了同向回转拉索体系。新区在城南,工业园区也在城南,城南建设日新月异,为方便城南居民出行,前两年又建成南环线淮河大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座座桥梁连接城内城外,被水围困的县城终于“突围”成功。闲暇时,我喜欢沿着河道散步,当我看到那些造型各异的桥,或如彩虹卧波,或如镜中观月,或如半月当空,不但具有交通功能,更是一道道别致的风景,正是有了这些桥梁的点缀,五河县城愈发靓丽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