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致力构建“一刻钟就业服务圈”,目前全区725 个社区、村已实现服务全覆盖,累计“派单”服务 5.1 万余名劳动者,提供职业测评、岗位匹配推荐、招聘会推荐、职业指导等服务17.9万人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万家灯火。而做好就业工作,供需匹配是关键。为了精准帮扶,北京市大兴区按照劳动者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个人实际情况,对求职者进行智能“画像”,自动判定服务等级并生成服务套餐,就业服务专员按照“十步工作法”开展服务,同时由系统自动为求职者建立“一人一档”就业服务档案。
据了解,目前大兴区“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系统汇集了全区3.8万个就业岗位、15个职业测评工具、12个职业指导专家课程及 100 余条职业指导短视频等服务资源,区、镇、村社三级就业专员均可实时调取和使用,实现了全区资源共享。正如大兴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关宏峰所说,“从派单到服务,系统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劳动者可随时随地享受便捷优质的就业服务。就业帮扶更加及时,措施更加丰富精细。”
做好就业工作,不仅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更好地稳就业促就业,各地也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可以说,如今在各地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就业的过程中,利用数字赋能就业服务已成为求职者眼中的一道亮色。如大兴区除了开展“一对一”指导、带人入企、送岗上门等精细化服务外,还将重点企业纳入“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范围,试点推广“家门口智慧就业企业服务站”,建立企业用工服务大数据驾驶舱,做好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保障。实践已证明,只有数据聚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才能为更多劳动者构建精准“画像”,为各行各业企业用工提供精准服务。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稳,则人心定、家庭和、社会稳、国家安。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打破“人才难寻”和“就业无门”之间的信息差,更为关键的还有助于弥合两者之间的能力差。比如过去高校传统就业工作的重心相对集中在就业季,如今有的高校通过建设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根据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和提升行动清单;有的高校通过数据分析,持续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度,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能力培养方向。这些探索具有启发意义,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就是要系统抓、抓系统,以数字赋能,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深入,继而向育人培训阶段延伸。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千家万户。家门口的数智赋能就业服务,见“新意”,更见“心意”。期待有更多的地方实现数据从分散到集中,信息从共享到融合,业务从割裂到协同,服务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全覆盖,让“人找岗”“岗找人”的双向奔赴更加畅通,也定能推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