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点外卖,通常都参考店铺的营业资质、门店图片、消费者打分等情况来选择外卖商家。按照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要求,外卖店铺必须做到证照齐备,到当地相关部门备案,并且线上商家与线下门店一一对应。可是,央视新闻中,多家外卖店铺租借执照,用假地址、假照片成为热销高分店铺,怎能不令人愕然?
多家外卖店铺“共享”一个地址,这其实就是“幽灵外卖”。接单处是一个地址,实际发单却是另一个地址;在平台的多家店铺,其实都是一个接单单位;多家餐饮店铺,仅有一个餐饮证;还有一些餐饮店铺,居然可以跨城接单……这些都是“幽灵外卖”的特征。
“幽灵外卖”有哪些危害呢?首先,它们披着隐身衣,逃避监管,给食品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其次,有些“幽灵外卖”属于转单,他们接单后再转给其他线下的餐饮店,从中赚差价。如此一来,真实出单的餐饮店为保持利润,就会在外卖质量上做手脚。由此可见,“幽灵外卖”的存在,既影响食品安全,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幽灵外卖”并非新鲜事情。其实,早在2016年,媒体就曾集中曝光外卖平台存在“套证”“盗证”“阴阳地址”“多店一证”等问题。甚至可以说,“幽灵外卖”伴随着外卖平台的出现而出现。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着手解决,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幽灵外卖”依然很猖獗,甚至成为了外卖领域的顽疾。
从保护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看,必须杜绝“幽灵外卖”。商家为了流量、客源和更多的收益,在外卖平台上虚置店铺,打造“幽灵外卖”,欺骗消费者,他们固然是“元凶”,但“幽灵外卖”的泛滥,与平台审核、监管松懈有着直接的关系。
平台与外卖商家的底层逻辑是:店铺流量大,商家繁荣,平台就能从中抽成更多。所以,外卖平台在处理“幽灵外卖”的问题上一向态度暧昧——有人投诉举报,我就查,我就惩;没人举报,我就视而不见,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见,“幽灵外卖”屡禁不绝的根源还在于平台。如果外卖平台一方面强化线上审核,另一方面在网格化管理中,加大对巡查员的责任,“幽灵外卖”必然失去生存土壤。
无论如何,绝不能让“幽灵外卖”成外卖顽疾。所以,在期待职能部门加大监管的同时,外卖平台必须履行好自身职责,不能见利忘义,罔顾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