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2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姿态

    摘要:

  • 老花镜

    摘要: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位老奶奶,是毕业于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高才生,脖子上挂着一条细细的红绳,上面拴着一副眼镜。老奶奶时常戴着它读书看报,神情十分专注。有一次出于好奇,我试戴了一下她的眼镜,顿感头晕目眩,

  • 岁月深处的甜

    摘要:酸甜苦辣咸,最爱人间味。不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五味并不能平起平坐,譬如糖罐,一直被母亲宝贝般藏在高高的阁楼上。糖乃人体不可或缺的能源,即使不能通过货币方式获得,也要想方设法摄取。五月小麦成熟了,老

  • 秋日读书暖阳斜

    摘要: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道:“……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他描写的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可细细一想,这不也是我在秋天读书时,被

  • 登高望远

    摘要:人到中年,但逢天朗气清,会携一件薄衫,去登高望远。少时喜登高。彼时体瘦身轻,脚快如风,纵然山势峻峭,山道绵长,亦无惧色。哪座山头高,就往哪座山头去。足踏山巅,头顶苍穹,张臂伸腿,在天地间写下一个“大”

  • 人间至味是蟹香

    摘要:民间有句俗语:“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金秋时节,应市的螃蟹已经十分饱满,雪白粉嫩的蟹肉,肥美金黄的脂膏,让人见了不免垂涎欲滴。恰似墨分六色、琴具七音,螃蟹也有很多味:蟹肉一味,蟹膏一味,蟹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至味是蟹香

   期次:第8440期   作者:□钱续坤

民间有句俗语:“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金秋时节,应市的螃蟹已经十分饱满,雪白粉嫩的蟹肉,肥美金黄的脂膏,让人见了不免垂涎欲滴。恰似墨分六色、琴具七音,螃蟹也有很多味:蟹肉一味,蟹膏一味,蟹黄一味,蟹籽又一味。所谓“一蟹上席百味淡”,饕餮客们对吃蟹这件事颇有讲究,既有精美的工具,也懂专业的手法,许多文人墨客还将红膏满盖的螃蟹写入诗词,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螃蟹的种类不胜枚举,在我国蟹的种类就有600 种左右。因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故亦有等级之分:一等是湖蟹,二等是江蟹,三等是河蟹,四等是溪蟹,五等是沟蟹,六等是海蟹。螃蟹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清蒸、爆炒、水煮、酒醉等,口味则可选择原味、香辣等。“蟹粉狮子头”“毛蟹炒年糕”“稻香糯米蟹”“蟹黄豆腐煲”等,则是其衍生的美味佳肴。

对于清蒸螃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就作了形象的描写,即把新鲜的整只螃蟹放到蒸笼里,蒸至刚熟时拿出,趁热用手掰食:“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据说此举最能保持螃蟹的原汁原味原形。在《红楼梦》的“螃蟹宴”中,蟹是整个煮熟而食的,平儿给凤姐剥了一只,然后凤姐就嘱咐她多倒些醋,再撒点儿姜和芝麻油,这是最正宗的吃法。曹雪芹真不愧为文坛巨擘,对于描写吃螃蟹真是得心应手,他深知醋和姜都是吃螃蟹的黄金搭档。北宋文豪黄庭坚亦深谙食蟹之法,认为蟹性寒,宜伴以少许姜末食用最佳,有诗为证:“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东归却为鲈鱼鲙,未敢知言许季鹰。”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渔对原味吃法则是推崇备至,曾直言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旋剥旋食,则有味。”他对蟹之鲜美,更有其独到见解:“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机,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明末清初的张岱也这样形容吃蟹:“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

蟹味鲜美,最宜酌酒,李白对此感触颇深。他写有《月下独酌其四》诗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对于美食家而言,无酒则不欢,无蟹便不宴。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在李白的心中是四位一体的金秋韵事。在这金秋时节,姑且先痛饮一回美酒,放开双手大吃几只螃蟹,乘着月色在那高台上挥毫泼墨,不负秋色,亦不负诗情。“持螯把酒”这一成语便是形容秋季吃蟹饮酒之乐。

苏轼曾在《丁公默送蝤蛑》一诗中写道:“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苏轼寄诗丁公默,丁却送来了梭子蟹,于是,诙谐幽默的苏轼竟说自己是“以诗换蟹”,传神地描绘了啖蟹之趣。陆游也曾吟咏道:“蟹黄旋擘馋涎堕,酒渌初倾老眼明。”掰开肥蟹时馋得口水直流,持蟹把酒,昏花的老眼也亮了起来,诗人将这一食蟹馋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