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2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姿态

    摘要:

  • 老花镜

    摘要: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位老奶奶,是毕业于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高才生,脖子上挂着一条细细的红绳,上面拴着一副眼镜。老奶奶时常戴着它读书看报,神情十分专注。有一次出于好奇,我试戴了一下她的眼镜,顿感头晕目眩,

  • 岁月深处的甜

    摘要:酸甜苦辣咸,最爱人间味。不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五味并不能平起平坐,譬如糖罐,一直被母亲宝贝般藏在高高的阁楼上。糖乃人体不可或缺的能源,即使不能通过货币方式获得,也要想方设法摄取。五月小麦成熟了,老

  • 秋日读书暖阳斜

    摘要: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道:“……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他描写的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可细细一想,这不也是我在秋天读书时,被

  • 登高望远

    摘要:人到中年,但逢天朗气清,会携一件薄衫,去登高望远。少时喜登高。彼时体瘦身轻,脚快如风,纵然山势峻峭,山道绵长,亦无惧色。哪座山头高,就往哪座山头去。足踏山巅,头顶苍穹,张臂伸腿,在天地间写下一个“大”

  • 人间至味是蟹香

    摘要:民间有句俗语:“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金秋时节,应市的螃蟹已经十分饱满,雪白粉嫩的蟹肉,肥美金黄的脂膏,让人见了不免垂涎欲滴。恰似墨分六色、琴具七音,螃蟹也有很多味:蟹肉一味,蟹膏一味,蟹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日读书暖阳斜

   期次:第8440期   作者:□仇士鹏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道:“……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他描写的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可细细一想,这不也是我在秋天读书时,被秋风“一阵扫”后的内心感受吗?

秋像是四季里的“中年”。

人间变得疏朗,流水瘦了,阳光矮了,树枝像是古朴的简笔画,用一两枚落叶点顿出经年的静谧与安宁。人也变得内敛,收起张扬了两季的羽翼,从空中缓缓落到地上,沉稳而踏实地前行。此后,对远方的向往不再执迷于脚步的抵达,而是要实现心神的辽阔。目光从繁花争艳中抽离出来,开始流连清瘦文字里的美好和丰盛。

入秋后,喜欢坐在窗前,坐在天高云淡里,坐在缱绻微风中,让心神和书页一起被轻轻掀起。一目十行,或是慢条斯理都可,尘埃般漾起的烦恼会在笔尖的勾勾画画中悄无声息地沉降。渐渐地,心房和墙上的斜阳露出一样的颜色,一些难以言喻的共鸣与触动则坐在盆栽的叶子上不停摇晃。时不时地,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笔记,当丰收的浪潮卷过广袤的田野时,指尖上的阅读也正捧出累累硕果。

微凉的季节里,适合读微凉的文字,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翻过《记忆与印象》和《奶奶的星星》,一直读到《想念地坛》与《扶轮问路》。那种关切着永恒、博大爱愿的思索,恰好与秋天清冷的气质相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些答案只有在天时地利与人和兼具的情况下,才会在转山转水后,转过年轮与我们相遇。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在人间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经过了又一年春夏,到了秋天,在那些宏大的命题中,我们究竟走了多远,又欣赏了多少风景?走在地坛深深浅浅的车辙上,用聆听使命的姿态沉思,我们都是从浮世的秋水中醒来,卸下狂妄与莽撞后,在希望与失望、短暂与永恒的重重矛盾里寻找慰藉的同行者。

这世上,总有一些事物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也总有一些事物生生不息,四季常青。重要的是,每一年,我们都在向上,每一年,书页里都会留下更多笔墨。当书本再一次摊开,文字会为我们铺就一条落英缤纷的路,直达精神的桃源。

秋天也适合读一些亮堂的文字,和金色的阳光一起晴朗自己的胸臆。《托尔斯泰谈幸福》中写道:“时间在我们之后,时间在我们之前,在我们存在的时候不存在时间。”我时常回味书中关于存在与爱的阐释。秋天,万物凋敝,这是一个萧条与孤独的季节,但爱作为生命亘古的主题,从不会在任一时段里黯然失色。我们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爱中。蓦然发现,生活,甚至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最高级的幸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份秋日的明媚,映照了千年,始终未曾在人们的笔下缺席。抚摸着米色的书页,眼中有光的人们总能在某种光的引力作用下,寻找到阳光在多年前留下的晏晏微笑和款款柔情,灿然若金。

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写道:“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样的况味,既属于秋天,也属于每一个沐浴在书本琅琅秋声里的人。

秋日读书,暖阳微斜,恍若微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