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位老奶奶,是毕业于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高才生,脖子上挂着一条细细的红绳,上面拴着一副眼镜。老奶奶时常戴着它读书看报,神情十分专注。有一次出于好奇,我试戴了一下她的眼镜,顿感头晕目眩,差点摔倒。老奶奶说,这是老花镜,小孩子是不能戴的。
自此,我对眼镜的印象便是文化人的标配,觉得只要像老奶奶一样戴着眼镜,口袋里再揣上两支钢笔的人,必定才高八斗,令人敬佩。
进入学生时代,同学里戴眼镜的确实稀罕,即便有那么几位,不是跟遗传有关,那也是学霸级人物。我心想,这辈子自己恐怕是与眼镜无缘了。谁知随着年纪渐长,眼睛越来越花,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戴上了老花镜。唉,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我年轻时视力很好,经常帮母亲穿针引线,当兵体检时才知道我的两只眼睛视力都在1.5以上,且几十年始终如一,我曾以此为荣。谁知那一年刚过知命,忽然发现眼睛不对劲了,近看一团麻,远看似相识,读书看报要拿远一点才看得清楚,最好还要眯着个眼。岁月不饶人,眼睛老花啰。为了保证生活质量不下降,于是便与老花镜“形影不离”。最初只有一两副,如今已有好几副,书房里、客厅里、卧室里甚至是座驾里,必须保证随时能拿到。折叠的、伸缩的、金丝边的、黑边的,还有防蓝光、防眩光、可变色的,五花八门,老花镜竟成了我老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
没有老花镜确实会误事。一日去郊游,茶杯、钥匙、手机都带了,唯独把老花镜忘了。谁知这一天,短信、微信轮番袭扰,比平时热闹许多,可打开一看,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模模糊糊,云里雾里,急得抓耳挠腮也没用,干脆就不看了,关机,省得扰乱雅兴。晚上回家,戴上老花镜一细瞧,悔得大腿都拍肿了,耽误了聚会不说,还得罪了一帮朋友,怎么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幸亏没耽误什么大事。
现实生活中也常遇到一些尴尬和无奈。有些物品尤其是药品说明书,字小如蚁,老花镜加上放大镜都难以辨清。也有一些温馨与感动,当下不少窗口行业在柜台上都配有老花镜,让老年朋友享受贴心周到的服务,不禁心存感激。
我也尝试过在网上购买老花镜,但经常买到粗制滥造的产品,度数也不一定准确。依我十几年佩戴老花镜的经验,配老花镜还是得去医院或眼镜店先验光,然后再量身定制,一般的几百块钱方能搞定,好的价格不菲,不过也值得,一生能戴几副老花镜?
“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如同这句歌词一样,不知不觉间就老了。可是,世界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老花镜,让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