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3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小巷

    摘要:

  • 胡氏一品锅

    摘要:每逢去屯溪探亲,必会去老街。因为,那里有我爱吃的胡氏一品锅。胡氏一品锅与臭鳜鱼、毛豆腐等都是有名的徽菜,色、香、味俱全,成为招待外宾和喜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徽州多山,民风淳朴。有记载曰:本地山路崎

  • 青菱角红菱角

    摘要:夜晚无事,慵卧床头,翻阅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汪先生的文章我是一向喜欢的,那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独到的审美颖悟,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出许多情绪来。《受戒》已经看过好多回,小英子和明海之间纯真的友情,仿佛

  • 活在珍贵的人间

    摘要:窗外小雨淅沥,远处人家小院里的柿子橙红醒目。翻开《海子诗集》,“活在珍贵的人间”这句话清晰地印在扉页。扉页上还有行走的一人一马,这是远行的一个场面,游子的脚步定会留下串串脚印。海子远行了,他的每一首诗

  • 小镇早市

    摘要:晨曦,像把神奇的钥匙,打开蓝天之门。白云,像个调皮的孩子,在青山间手舞足蹈。徐徐的清风,吹乱了我的头发。清晨,最爱骑上电动车,带点零钱,赶往家乡的早市。早市不大,长百余米,处在小镇核心地段,不知起于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在珍贵的人间

   期次:第8445期   作者:□张玲

窗外小雨淅沥,远处人家小院里的柿子橙红醒目。

翻 开《海 子 诗集》,“活在珍贵的人间”这句话清晰地印在扉页。扉页上还有行走的一人一马,这是远行的一个场面,游子的脚步定会留下串串脚印。海子远行了,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的脚印,每一个篇章都是他人生的注脚。

雨一直下,我一页 一 页 地 翻 ,看 到《亚 洲 铜》,目 光 停驻,心却在游走与追寻。我在字里行间挖掘海子的意念,在我看来,他的思维是一 片 山 峰 ,高 不 可攀,他的满腹愁肠是一 汪 碧 潭 ,深 不 可测。白鸽,原是凌空高飞的吉祥象征,在他的诗句里则成为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沙漠里没有河流,河流还未抵达沙漠就已经枯萎,屈原也落入历史的汨罗江里。《亚洲铜》的最后一段说:“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是啊,有月就有光亮。

海子的心里有一轮明月,还有故乡。《新娘》里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以及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不需要用言语说出,可用诗意来诠释、理解。悠悠岁月中,河流仍在静静流淌,流淌的全是诗与故事。

我翻回目录,再去看他那些浓缩在诗句里的名字,再次寻找那些熟悉的身影。“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他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父亲的光辉。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将慈爱装在丰腴的身躯和一颗颗橙红的橘子里,而海子笔下的父爱则安放在种麦收割的辛劳里。每份父爱都流光溢彩,触动心魄,这种回忆是一种暖,让在看麦子时睡在地里的他,感受到家乡的风和云。月光如水,心收割了成熟与情意,有麦浪和月光作证。

这样的美,这般的爱,让我沉迷。活在珍贵的人间吧,感受阳光强烈,感受水波温柔,感受清风飒飒。秋日的一天,我再次走进海子文化园。放眼望去,天地之间远山如黛,流云悠悠。田间的稻禾该收割了,一片片金黄冲击着视线,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少时多用“秋天,稻子熟了,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腰”,熟了的不仅是稻谷,还有岁月。

荷谢了,枯了一池,庆幸的是有莲蓬支撑着季节,算是收获时的慷慨给予;还有根部的藕,那是时光的馈赠。随着季节的深入,莲蓬也瘦成了闪电,跟随秋霜跌落舞台,或留枯枝随风摇曳。枯荷也能打动岁月。屋角的一抹红十分惹眼,是红澄澄的灯笼柿缀满枝头,一幅“柿柿如意”图让人欢喜。

桂花,今年开得有点迟。“可能是太干燥或是太热了。”一位大婶看我俯身嗅闻桂花时唠叨着。我饱饱地吸了一口花香,贪婪地吞入腹中,醉人的香气在腹中游走冲撞。我疑惑地仰望一树碎金说道,“天热?天干?我想都不是,是因为我们还没来,它们是在等我们。”

海子母亲的小院里也有几棵桂花树,一束束金黄簇拥着数片绿叶,花繁叶浓,鲜明热烈,香气扑鼻。一地的落花,瞬间铺就一院的秋色。那些花散落在地上,矮墙上,竹椅上,星星点点,如金子般的细碎触动我的心弦。想起歌曲《九月》,“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我侧身走过院门,任秋色更深。

离开并不意味着消失。在海子文化馆里,聆听海子的弟弟查曙明先生讲述海子的生平,讲述那些诗句背后的故事,感受海子的心路历程。他去了,将身体交给了远方,却将理想与灵魂活在诗句里,我们能在每一个字符里触碰到他的思绪,轻吟他的心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