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日上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财政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资金绩效,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近两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年均分别增长6.1%、6.7%,保了重点、惠了民生、防了风险,财政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财政管理改革方面,重塑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方式。我省零基预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出台改革方案,全面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清理重塑省级 185 项支出政策,编制近两年 1599 亿元的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强化跨部门工作协同,推动政府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搭建“免申即享”平台惠企利民。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针对惠企政策兑现过程中企业的“烦恼”,创新搭建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推动资产盘活增效。政府公物仓平台正式上线,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共享机制。
在财政政策工具改革方面,减税降费顶格执行,在国家授权范围内顶格出台省级政策,编制全国首份财税优惠事项清单,五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 3962 亿元,有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债券资金早发快用,建立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分配“赛马”机制,支出进度连年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发挥专项债扩投资、稳增长作用。政采环境更加优良,“徽采云”平台全面推广,出台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若干举措,市场主体资金占用年均减少约 100 亿元。直达资金加快下达,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直接惠企利民。
在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改革方面,财政金融协同放大效应显著增强。全省预算安排各类人才资金,保持连续高增长。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第4,助推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担保起步早、行动快,支持金额位居全国第 1。统筹162.1 亿元持续壮大十大新兴产业“基金丛林”。累计安排 40 多亿元,支持把“中国声谷”打造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支持组建首期30亿元的大黄山产业投资基金,提升“黄山”这一国际超级 IP 影响力。全省财政年均投入近 200 亿元,支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在民生兜底保障改革方面,稳步增强财政聚焦民生的供给能力,每年超 80%的财政增量资金用于民生保障,三年来累计投入 2000 多亿元。采取超常规举措破解教育投入难题,教育支出已成为我省财政第一大支出,各阶段教育生均经费明显提升。统筹超 30 亿元支持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儿童、创伤、肿瘤等九大区域医疗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二位。支持高质量充分就业,年均筹措安排就业补助资金 35 亿元,我省促进就业工作连续 5年获得全国先进地区表彰激励。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改革,积极推出首创性、差异性的“安徽味”“财政味”改革举措。(本报记者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