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寿县,最初源于淝水之战,及这次战争衍生的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那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进入了宏大的历史视野,一代代人以之为蓝本。后来,无意中知晓寿县有个寿春中学,方知,寿县故称寿春,是楚国最后的都城。平凡普通的寿县,因与厚重的历史投缘,身份便有了不俗。
甲辰年秋,由南向北的一次远行,坐标寿县。领略古楚遗韵,探寻八百年楚国最后的荣光。
在这片古楚国的土地上,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落城墙,在地面交织成一道道光影,仿佛与城墙融为一体。古城弥漫着祥和安宁,往事越千年,金戈铁马的争斗,早已隐入历史烟尘。
铭文砖、石板路、石刻,还有代表楚文化遗迹的“门里人”石像,历史的痕迹不经意间浓缩在这些不起眼的建筑上。
城墙不比南京、西安古城墙长,周长7147米。慢悠悠地从青砖路面走一遍,仿佛从战国时期一直走到现在,一走就是2000多年。极目远眺,远处升起一道幽蓝的山脉,那是大别山余脉的八公山,一条河如银色飘带一般,从东而来,它就是淝河。另一条河从北而来,这就是著名的淮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然屏障,这里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州,这也是楚国第四次迁都。屈原闻讯,悲愤交加,抱石投江。“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御龙乘凤,遨游九天,屈原把浪漫与奔放留在故土,也把楚文化的精神留给世人。
陈州,今河南淮阳,是华夏始祖伏羲的定都之地。顷襄王在陈州苦苦支撑了 16 年,把权力交给儿子熊完,即楚考烈王。
从地理位置看,陈州距魏国、韩国较近,且为平原,没有战略纵深,无险可守。他想到楚国的大后方寿春,楚相孙叔敖早已在那里修建了安丰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春申君黄歇作为楚国令尹,已在寿春经营数十年,无论是军事、航运,还是商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具备了作为都城所需的条件。
公元前 241 年,东进淮上的考烈王率领庞大的队伍,进入绵延起伏的八公山中。群山傲立,气象万千,淮水汤汤,以寿为名,新都寿春的城郭清晰可见。
我收回思绪,转而去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五米多高的新铸楚大鼎,尽显王者尊贵。馆内,气氛安谧,柔和的灯光下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让人感觉时间凝固,不由得轻缓移步,屏住呼吸。
青铜器、漆案、玉器、金币、陶器,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千年回望,依然华美如斯,流畅灵动,绽放独属于楚人的浪漫。
令人惊艳的是器物上的铭文。青铜器的铭文,大都为“铸客”、“安邦”字样。意思是入籍之客,包括冶师、铸师、技工,都按规定等级享受主人给予的优厚待遇。
“鄂君启金节”上铭文 311 字,内容涉及经济、交通、政治、文化诸多领域,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免税通行证。而铜贝上的铭文与小孔,酷似脸谱面具,又称“鬼脸钱”,是用铜仿贝壳形状铸造,多用于民间流通货币。还有见证合纵连横的“越王者旨于赐剑”,是蔡国贵族的物品。据剑上铭文,此剑为越王勾践之子在位时所铸造。说明战国时期,吴、越、楚、蔡四国在江淮地区博弈,这把剑应该是蔡越两国交好的信物。
楚以寿春为郢都,楚文化在此生根,同时融入吴、越、中原文化,馆内 700 余件涉楚文物,便是实证。它们曾经深度参与了当地历史发展、日常生活和精神建构,为当地保存了一份细节鲜活的楚国末期简史。
曾经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睥睨天下的“问鼎中原”,豪气冲天的“一鸣惊人”,皆为过往。
回望东淝河,两千年时光飞逝,曾经宽广的水面,瘦成浅浅的水湾。逝者如斯,它就是岁月,是楚国兴衰的秘史,里面浸透着历史的情愫。作为过客,痴望读懂它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