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1-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下班后的读书会

    摘要:忙碌了一天,终于下班了。我从办公桌上的小书架里抽出一本书,准备开始今天的阅读。同事们都知道我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下班后至少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才会回家。没有人的办公室很安静,留在这里读读书,效率很高

  • 货郎担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老家的街头巷尾,人们不时能听到“咚咚——咚咚咚”的拨浪鼓声,还夹杂着“针头、线脑、纽扣、洋糖果”“徐州火柴,一毛钱四盒”的吆喝声,那便是货郎。只见一名中年男子肩上挑着一副担子,

  • 亦果亦蔬红荸荠

    摘要:夜读周作人的《饭后随笔》,发现至少在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其貌不扬的荸荠。尤其是:“说它怎么甜并不见得,但自有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与浓厚的珍果正是别一路的。”这句感悟的话语,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没想到

  • 火红岁月

    摘要:

  • 造访诗仙圣境

    摘要:前不久,随作家协会赴马鞍山采风。坐落于当涂大青山的李白文化园,是采风第一站。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映入眼帘,望着正上方镌刻的“诗仙圣境”和背面题写的“千古风流”字样,顿时肃然起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访诗仙圣境

   期次:第8460期   作者:□唐红生

前不久,随作家协会赴马鞍山采风。坐落于当涂大青山的李白文化园,是采风第一站。

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映入眼帘,望着正上方镌刻的“诗仙圣境”和背面题写的“千古风流”字样,顿时肃然起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甬道两侧塑有十二块花岗岩壁画,讲述李白不同时期的故事,形象地描绘出这位“诗仙”传奇的一生。

典雅的照壁上雕刻着大型汉白玉浮雕。只见李白站立船头,衣袂飘飘,浪潮涌动,祥云缭绕,青山蜿蜒,那飘逸的神情似与南飞的大雁共长歌。

继续向前,眼前豁然开阔,碧水环绕,小桥横跨,宛如诗仙笔下一轴清新淡雅的画卷。其间矗立着李白“举杯邀明月”雕像,通体洁白,潇洒俊朗。

一旁的太白碑林,108 块石碑上镶嵌着名家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的经典诗文。碑林内回廊曲折,池水微漾,水榭倒映,古朴风雅,一派江南园林景致。用纂、隶、楷、行、草体书写的诗文,与诗仙那豪放洒脱的风格相得益彰。漫步太白碑林,我欣赏到写景之雄奇壮美,抒情之激昂豪迈;咀嚼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清新明丽;品味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凌云壮志,领略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之非凡自信,触摸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刚正风骨……

来到太白祠,前后两进,素白黑瓦,耸脊飞檐。厅中央立着一尊李白汉白玉塑像,侧身而立,左手持剑,右手后垂,双眸深邃,胡须秀逸,一副侠骨肝胆气度。祠内存放一石碑,保存尚好,字迹有点模糊但能辨认,距今已有近800年。碑文内容是唐代范传正所书,宋代孟点所刻,概述了李白身世和墓迁移经过。

太白祠后面是李白墓。墓体用方块青石垒成,墓顶芳草萋萋,墓碑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四周翠竹冬青,青翠欲滴。墓前和一旁两条长长的石案上摆满了各地拜谒者带来的美酒,有的洒酒凭吊,有的将酒倒入墓碑上端盛酒的凹槽,表达怀念之情。李白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诗作中约半数与酒有关。“赠君三百斗,成诗三万首。”郭沫若先生题写在太白碑林中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诗仙的情感。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公元 759 年遇赦,投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暂住城南的龙山。公元 762 年,李白因病去世,葬于龙山东麓。公元817 年,李白生前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访得李白两位孙女,从她们口中得知李白遗言,“宅近青山同谢朓。”谢朓是南齐诗人,游历当涂时,陶醉于青山景色,赞誉青山为名山佳水汇聚的“山水都”,并在山南麓建有宅院,故青山又名谢公山。李白十分仰慕谢朓,曾七次来当涂,无数次登临青山,寻访谢公遗迹,他的夙愿就是长眠青山。为了却诗仙遗愿,那年,范传正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一起,合力将李白的墓迁于大青山脚下。

园内处处有李白的踪迹,诸如十咏亭、太白草堂、青莲书院、祈梦园等。邀月台位于园的一隅,叠石高筑,石上题有与月亮有关的李白诗。最高处的平台塑有李白的像,一身素白斜倚在酒坛,左手抚在酒坛,右手高举酒杯作邀月状。我一边吟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耳熟能详的诗句,一边信步登上邀月台。遥望大青山,绵延不绝,巍峨耸翠。俯看文化园,好似一朵盛放的芙蓉花,瑰丽绚烂;又像一幅雅致的山水画,超凡脱俗。阳光正艳,天蓝气清,李白的故事宛如一轮明月,千秋流传;李白的诗文恰似青冥浩荡,永留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