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1-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下班后的读书会

    摘要:忙碌了一天,终于下班了。我从办公桌上的小书架里抽出一本书,准备开始今天的阅读。同事们都知道我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下班后至少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才会回家。没有人的办公室很安静,留在这里读读书,效率很高

  • 货郎担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老家的街头巷尾,人们不时能听到“咚咚——咚咚咚”的拨浪鼓声,还夹杂着“针头、线脑、纽扣、洋糖果”“徐州火柴,一毛钱四盒”的吆喝声,那便是货郎。只见一名中年男子肩上挑着一副担子,

  • 亦果亦蔬红荸荠

    摘要:夜读周作人的《饭后随笔》,发现至少在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其貌不扬的荸荠。尤其是:“说它怎么甜并不见得,但自有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与浓厚的珍果正是别一路的。”这句感悟的话语,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没想到

  • 火红岁月

    摘要:

  • 造访诗仙圣境

    摘要:前不久,随作家协会赴马鞍山采风。坐落于当涂大青山的李白文化园,是采风第一站。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映入眼帘,望着正上方镌刻的“诗仙圣境”和背面题写的“千古风流”字样,顿时肃然起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果亦蔬红荸荠

   期次:第8460期   作者:□钱续坤

夜读周作人的《饭后随笔》,发现至少在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其貌不扬的荸荠。尤其是:“说它怎么甜并不见得,但自有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与浓厚的珍果正是别一路的。”这句感悟的话语,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没想到其兄鲁迅对这乡野之物也是有所偏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桂林荸荠,亦早闻其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

两位文人津津乐道的荸荠,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散文家苗连贵在其作品《粗水果,俏荸荠》中也曾提出过这个疑问,最后的答案为:“嚼之啖之,脆嫩无渣,胜似水果。”不过在我看来,荸荠不论是水果也好,蔬菜也罢,在那食难果腹的年代,都堪称美味珍馐。因为其生吃有生吃的爽口,热炒有热炒的甜脆,煲汤有煲汤的鲜美,无怪乎自古就有“地下雪梨”的美誉,北方人更视之为“江南人参”。其实蒸熟的荸荠也别有风味,错落有致地摆在盘中,红白相衬,高低相叠,简直就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需要强调的是,蒸煮一般是不去皮的,那紫的紫里透黑,红的红润丰肥,在蒸气的作用之下显得十分有光泽,其形状犹如象棋的棋子或者算盘的珠子,只不过直径稍微要大上一些。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同样道理,荸荠好吃但难挖。这是因为荸荠的成熟期多是在寒冷的晚秋和冬季。此时,水田里的水已被全部放干,枯萎的细长叶秆呈倒伏姿势,紧贴在淤泥之上,要想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就必须脚穿皮靴下到田中,先用铁锹挖出一个豁口,然后高高地卷起袖管,用两只手在泥淖里认真寻找,等到捏出一个个滑溜溜的小泥球,这才喜笑颜开,心花怒放,全然不顾手上刺骨的痛。由于荸荠的颜色与泥土的颜色比较接近,寻找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孩子们大多是出于好奇的心理,一般是见好就收;而在大人们眼里,这些“泥疙瘩”都是“金豆豆”呢,必须在过年之前将它们全部采挖出来,一来可以在除夕的年夜饭上添道美味佳肴,二来可以在市场上换些钱补贴家用。因此他们采挖时可是豁出去了,竟然脱去鞋袜,光着脚丫在泥水里踩,假如碰到硬硬的一块,伸手顺着脚底摸去,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此采挖上来的荸荠,一个个形扁蒂短,浑圆厚实,拿到市场上绝对是抢手之物。

当然,要想成为抢手之物,还必须有个前提——品相要好。品相好坏取决于清洗方法,这是家中女性的活儿。采挖出来的荸荠,全身裹满了泥巴,得先将其放入水中浸上二三十分钟,待到泥巴基本软化,再用纱布轻轻地拭擦,然后再放入另一盆清水里漂洗即可。洗净的荸荠堆在一旁,尖尖的嘴,紫红的皮,红润润的,活脱脱一个个顽皮的小子,叠罗汉似的挤在一起,煞是可爱。清洗的过程同时也是筛选的过程,那些个头偏小和品相较次的,则会被留下来用以解馋。

除了食用价值之外,荸荠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荸荠味甘、性寒,具有生津润肺、化痰利肠、通淋利尿、凉血化湿、消食除胀等功效。小时候咽喉肿痛,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一个偏方,说是吃上几个烤熟的荸荠便可,于是如法炮制,效果立竿见影,这不得不令我对这貌不惊人的荸荠刮目相看。

如今我虽然远离了熟稔的乡村,但是依然能在摊位前和餐桌上发现荸荠的身影。那红,能让人领略一丝亲切之感;那红,能让人参悟一缕温暖之情;那红,能让人提到故乡就不能自已地心生微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