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山”这个名字很古雅,以山石丹赤得名。青葱叠翠,风光旖旎,与小赭山昂首并立,赤铸、火炉、范罗、神山诸峰拱卫四周,古人见其雄伟,赞之“雄山”。历经风雨巨变,阅尽千年沧桑,至今依然流光溢彩,吐尽芬芳。
一
好像是很久远的事了。记忆的闸门打开,童年的影像恍然在目。
母亲吩咐:“去山上摘木鸡头去!”姐姐挎了竹篮子走在前面,我和妹妹像“跟屁虫”一样跟在后面,一颠一颠的。但见树木茂密,漫山遍野的花草、藤蔓,蜻蜓、蝴蝶飞舞。安师大教学楼和几座居民平房,掩映在绿荫中。
姐妹俩埋头挖野菜,我只顾玩。太阳落山,我们提了装满野菜的篮子,披着夕阳一蹦一跳地回家。母亲接过野菜,经锅一炒,清脆可口,唇齿留香。山上的野菜,帮我们七口之家度过了那艰难岁月。
放学后,又与小伙伴相约去爬山,捉知了、金壳虫,在草地上打滚、疯跑。
仰卧在草丛中,看天上白云飘浮,时常做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金色的翅膀,飞过草地,飞过蓝天,在山川间盘旋,在河流中穿梭……
滋养了我成长的山啊,时时萦绕在梦中。
二
赭山南麓广济寺,红柱碧甍,又名“九华行宫”。始建于唐代,距今有1300余年历史。
寺后有一座赭塔,五层六角,每层嵌有砖雕佛像。清代诗人黄铖一生与赭山有缘,赋诗曰:“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他很爱登山,活了92岁。
《芜湖县志》中写道:“赭山北耸,当晓日晴旭,温岚开霏,峰凝黄袍之色,塔撑云汉之表,可以凭眺望也。”赭塔依山拥寺,岚光缥缈,周围篁竹蔽天,松林秀逸。从这里俯瞰江城,云雾蒸腾,江水如带,宛如一幅天然水彩画。
今天,古刹秀塔经过修葺,重新焕发出夺目光彩。
三
多少文人骚客被这秀山所吸引,吟诗作赋,抒发胸臆。
黄庭坚曾在山腰依桧轩而居,读书吟诗。挚友郭祥正来拜访他,即景生情,赞道:“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蒙蒙滴画楹。”两人相视而笑,改桧轩为滴翠轩。
南宋词人张孝祥踏雪访古寺,眼见“杲日上积雪,光若虹气升”“石上迹宛宛,山腰塔亭亭”,面对当时山河破碎,自己却无心赏景,“忧国空含情”。做芜湖县尹三年的欧阳玄,登山四顾尽蒹葭,不禁咏叹道:“涌出沧溟外,孤高色更佳。气通丹穴雾,光映赤城霞。”
明末清初书画家汤燕生北望中原,有感于亡国旧事,赋诗曰:“赤铸山头鸟不飞,上皇于此易青衣。”不同视角,不同心情,清泠之山,尽显幽静之美。
四
松涛阵阵,林海深深,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色彩。
春风怡人,桃红柳绿;夏日葱茏,清凉入怀;秋雾浮起,氤氲弥漫;冰天雪地,寒梅侵香。赭山,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清朗,秋有秋的斑斓,冬有冬的神韵。
山腰耸立着屈原雕像,只见他目光如炬,直逼天穹。山上,还长眠着著名教育家刘希平、抗日英雄戴安澜,他们的墓掩映在苍松翠柏间,每年都有人凭吊。
山脚下开辟了健身广场、儿童乐园、动物园,人们在这里锻炼、游园、赏花、休憩,享受快乐的生活。
走在山径小道上,眼前的情景让我心旌摇荡,浮想联翩。青山含四季,生命有轮回。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最后,又都回归于自然。
一座牌坊刻着“江城如画”四字草书。江山千古秀,美誉天下传。赭山如同一位饱经岁月的老人,将自己熬成了一座硕大的丰碑,一座不倒的雄山。它默默守护着江城,江城人民也喜爱它。其绵延不绝的澎湃活力,更让人荡气回肠。
岁月如歌,青山不老。赭山阅尽沧桑,栉风沐雨,正与这座城市一起,以博大的胸襟和气魄拥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