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风云变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成长的过程,都蕴含在“加减乘除”中。
人生追求加法。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到化作一股清烟而去时止,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在生活习惯上、思想方法上,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发生着变化。从 10 岁的童年,到 20 岁的青年,再到“三十而立”的壮年,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中年,所发生的那些变化,总的来说是“加法式”的,在追求加法的过程中成长的。学生时代,十年寒窗,刻苦攻读,为的是积累知识;步入社会,风餐露宿,吃尽苦头,奋力拼搏,为的是成就事业;娶妻生子,购房买车,为的是营造安乐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启蒙读书到学有所成,从不谙世事到洞察社会,从白手起家到大展宏图。从一个人到两个人的出双入对,从两个人到三个人的幸福家庭,都属于加法范畴。在追求加法的过程中,有过快乐,有过痛苦,有过笑声,有过眼泪。虽有得有失,但总是不停地在加,一直加到无论精神、物质,都攀登到力所能及的高度。
人生需要减法。人生旅途上,就像背一个大大的行囊,每走一步,都往里装一样东西,学历、职业、孩子、房子……行囊越来越重,行走越来越累,阻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睿智的人会主动做减法,科学家爱因斯坦对自己宿舍的要求只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且主动将自己的年薪由1.6万美元降到3000美元,这是减财产。他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范蠡在“三千越甲可吞吴”后,辞去一切职务,激流勇退,泛舟五湖,这是减官帽;张良助刘邦“打下江山”后,告别繁华都市,富贵生活,隐居山林,吐纳养生,这是减享乐;季羡林摘下“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帽子,这是减名气;钱钟书“不吃不明不白的饭,不花不干不净的钱,不见不三不四的人,不说不痛不痒的话”,这是减应酬。凡此种种,非但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还使他们活得更自由,更让人钦佩。人生多做减法,节欲尚简,纯净心灵,欣赏沿途的风景,有舍才会有得,知足就能常乐。
人生贵在乘法。相同的人生,为何有人进步快,有人进步慢。有人成功率高,有人成功率低。有人成果仅是算术积数累加,有人成果却呈几何积数增长。除个人天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看你在关键时刻能否把握住人生,而实现人生的乘法。比尔.盖茨在人生关键时刻选择了微软,这一选择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假如他当初不选择这一行,他完全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人。鲁迅当初是学医的,假如他不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完全可能仅成为一名普通医生,也就没有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了。还有居里夫人选择了“铀”,陈景润选择了“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选择了“青蒿素”,袁隆平选择了“杂交稻”,都使他们的事业步入乘法的快车道,让生命之光大放异彩!
人生善用除法。有哲人曾写下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程度等于目标实现值除以目标期望值。也就是说,在目标实现值固定的前提下,目标期望值越高,幸福程度越低,而期望值越低,幸福程度越高。人生要有目标,但目标的设定要符合自身的实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若目标过于高大上,远超自身能力和条件,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那只是空想,容易造成目标期望值和实现值反差太大,使人产生失败感、自卑感、失落感,步入眼高手低、自寻烦恼的怪圈。人生追寻远大目标,应从“近小”目标开始,先把期望值放低些,在一步一步实现小目标的快乐进程中,逐步攀登理想的高峰,这就是人生除法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