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1-0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腊八粥飘香

    摘要:小时候,总盼着过节,因为能有好吃的。腊八节能喝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当然也在其列,以至于一直难以忘怀。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多了,听到的事也多了,知道腊八节背后的故事。腊八顾名思义为腊月初八,那为何

  • 嬉鱼灯

    摘要:

  • 剪幅窗花迎新年

    摘要:新的一年到了,家中早已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望着整洁一新的居室,妻子又买来灯笼和中国结,把家里装饰得喜气洋洋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忙完了这一切,妻子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拍成图片,发到了家庭群。没过多久,

  • 砚石粿镇

    摘要:在皖南歙县的小街巷,一辆推车或是一爿店面,人还未走近,声声入耳的,肯定是做粿卖粿的。早上吃粿,是徽州的传统,一如北方的豆浆、油条。粿摊一般是夫妻店,女人负责做,豆黄的、豇豆的、粉丝的、韭菜的,各种馅料

  • 农家书屋年味浓

    摘要:农家书屋如同图书馆的“乡下表亲”。它没有现代化的设计和复古的韵味,但该有的“肚量”分毫不少,丰富的图书填满了文化的粮仓,让村子里萦绕着淡淡的墨香。或许是农家人骨子里对读书人和读书事的尊崇,嬉笑怒骂和鸡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书屋年味浓

   期次:第8489期   作者:□仇进才

农家书屋如同图书馆的“乡下表亲”。它没有现代化的设计和复古的韵味,但该有的“肚量”分毫不少,丰富的图书填满了文化的粮仓,让村子里萦绕着淡淡的墨香。

或许是农家人骨子里对读书人和读书事的尊崇,嬉笑怒骂和鸡鸣狗叫从村头溜达到村尾,却从不会闯进书屋的领地。这里寄托着农家人对美好生活最热忱的希望与向往,不容打扰,不可亵渎。而在农家书屋里迎新年,也成了乡村里的新风尚。

瞧,书架间、椅子上,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身影,他们捧着童话绘本、口袋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平日里上得树梢、下得池塘的他们,此时连翻页的动作都小心翼翼。书屋里安静而肃穆的氛围让他们从小就对书籍有了可贵的敬畏。

外甥也在其中,他翻看着《大家小书:北京的春节》,欣赏着老舍描绘出的北京春节热热闹闹的民俗画卷。他说,在书屋看书后,自己知道了很多过年的规矩,比如从腊月到除夕每个日子对应的年俗,拜年和待客时的礼仪等。他还交到了不少朋友,有些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法回家过年。他们一起剪窗花、分享零食,在农家书屋里弥补不能与父母相聚的遗憾。这让我忽然意识到,书屋里,从不只有书籍。

另一批读者是老年人。在娱乐活动并不丰富的农村,他们拥有更充盈的时间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比如王老头,连打麻将都戒了,就为了腾点时间读读书。过年时,他们是写福字和春联的主力军。他们先从报刊上选定自己心仪的句子,然后用种庄稼的把式,把一个个毛笔字“种”在红纸上,甭管美丑,都喜气洋洋地带回家,贴在门上,让砖瓦土墙有了大雅之堂的影子。

老幼齐上阵了,中青年也不缺席。陈婶爱读诗,每天都会带两个本子来书屋,一个摘抄,一个创作。她的字迹并不清秀,但每一笔都担得起认真二字。她已经把《唐诗鉴赏辞典》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给她一个主题,马上能还你一箩筐的诗句。去年,管理员把她写的贺岁诗做成艺术字贴在了墙上,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点”,那四句诗也成了乡亲们走亲访友时最时髦的贺词。今年,她说要创作一首反映农村新生活的绝句,于是她的创作本上又多出了密密麻麻的涂改痕迹,看上去就像是夜空里绽放的烟花。我相信,等它呱呱落地后,一定能够感染乡亲们。

青年人往往直奔经商和农业科技的书柜而去。学习油菜如何科学种植,思考水稻如何既节水又高产……他们的眼中真切地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求。“你又来‘加油充电’了?”“对啊,多学一点书上的好方法,比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强多了!”新的一年,他们准备大干一场,等春风一起,就把梦想的风筝放飞到比云朵还高的天上,所以趁着冬闲,他们在书山里认真钻研。

张二哥说:“告别低效的老方法,迎接高产的新方法,这不也是辞旧迎新吗?”在他刚种瓜蒌时,层出不穷的问题从地里冒出来。向人请教,要么对方没遇到过,要么给的土方法不管用。后来,他在农家书屋里找到了一本专业书,才让瓜蒌顺利变成“金疙瘩”。徐大姐附和道:“没错,我就是在书上看到鱼稻共生的介绍,才搞起生态农业,不但把冬天闲置的土地盘活了,嘿,还把家里的新房子也‘盘活’了!”

看来,书屋把乡村发展的前景也盘活了!

如今,年关又至。农家书屋里又一次奔腾着最热闹的信息洪流——这何尝不是一种赶年集?这份幸福,是新农村建设在时代的脸蛋上留下的最润泽的腮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