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1-0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腊八粥飘香

    摘要:小时候,总盼着过节,因为能有好吃的。腊八节能喝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当然也在其列,以至于一直难以忘怀。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多了,听到的事也多了,知道腊八节背后的故事。腊八顾名思义为腊月初八,那为何

  • 嬉鱼灯

    摘要:

  • 剪幅窗花迎新年

    摘要:新的一年到了,家中早已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望着整洁一新的居室,妻子又买来灯笼和中国结,把家里装饰得喜气洋洋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忙完了这一切,妻子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拍成图片,发到了家庭群。没过多久,

  • 砚石粿镇

    摘要:在皖南歙县的小街巷,一辆推车或是一爿店面,人还未走近,声声入耳的,肯定是做粿卖粿的。早上吃粿,是徽州的传统,一如北方的豆浆、油条。粿摊一般是夫妻店,女人负责做,豆黄的、豇豆的、粉丝的、韭菜的,各种馅料

  • 农家书屋年味浓

    摘要:农家书屋如同图书馆的“乡下表亲”。它没有现代化的设计和复古的韵味,但该有的“肚量”分毫不少,丰富的图书填满了文化的粮仓,让村子里萦绕着淡淡的墨香。或许是农家人骨子里对读书人和读书事的尊崇,嬉笑怒骂和鸡

放大 缩小 默认

腊八粥飘香

   期次:第8489期   作者:□唐红生

小时候,总盼着过节,因为能有好吃的。腊八节能喝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当然也在其列,以至于一直难以忘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多了,听到的事也多了,知道腊八节背后的故事。腊八顾名思义为腊月初八,那为何岁终之月称“腊月”?一曰“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之意;二曰“腊者,逐疫迎春”,祛除灾祸,迎接新春;三曰“腊者同猎”,年终狩猎,用猎物祭祀祖先和神灵。自先秦以来,每至腊八,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因此,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

腊八节喝腊八粥,由来已久,民间流传多个版本,一般认为与佛教有关。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可见,腊八节各寺庙都用谷物、果实等煮粥、分送。

腊八粥不仅史书上有记载,文人墨客也借其抒情达意。宋代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人们互赠腊八粥,这是多么温馨的节日啊。清代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是说腊八粥由七种珍贵的食材、融合五味香甜调制而成。

在农村老家,腊八节必定要煮一锅腊八粥,原料至少在八种以上。记忆中,母亲在节前几天就忙碌起来,将花生、板栗去壳,玉米剥成粒。于腊月初七,与黄豆、红豆、豌豆等食材一起淘洗干净后浸泡,红的、黄的、绿的、青的,混合在一起。单这五颜六色的材料,看着就让人口中生津。

腊八一大早,母亲便起床做粥。灶膛是用树枝生火,一来她一人就可煮粥,二来随时可控制火的大小。先将不易煮烂的豆类倒入大铁锅内,待煮开后,加入粳米和适量的糯米,烧滚后转成文火慢慢熬煮。最后将山芋、荸荠、青菜等切碎放进锅中。伴随着“咕嘟咕嘟”的声音,豆子、米粒在氤氲中渐渐放软了身段。母亲不时地用一把长柄锅铲贴住锅底翻铲,以防止焦糊。随着时间的推移,粥愈来愈稠、颜色愈来愈深,香气愈来愈浓,溢满了整个屋子。几只大碗早已在灶上排成一排,我们眼巴巴地等母亲煮好粥后盛满。

腊八粥有甜咸之分,家乡是做咸的。那时家里穷,腊八粥基本上是素的。后来条件改善,能挑一块荤油拌在腊八粥里,味道更加香浓。再往后,家境渐好,可以杀年猪、腌腊肉了。在熬制腊八粥时,母亲加了腊肉丁,味道又提升了一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母亲腌的萝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父母一边品着自己劳动成果,一边说着家务,合计一年的收成。数九寒天,一碗香喷喷、黏糯糯、热乎乎的腊八粥,足以慰藉他们的劳苦。

家乡有句俗语:“腊八粥一大锅,一直吃到鸡上窝。”意为一锅腊八粥可以吃上一天,有时会吃上几天,寓意年年有余。原来,这热气腾腾的人间至味,还蕴含着美好的祝愿。“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年味日趋浓郁起来。人们纷纷筹办年货,家家户户发豆芽、磨豆腐、蒸年糕、炸肉圆、写春联、买新衣……

儿时喝腊八粥的香甜与温馨,尽管已过去几十年,却依然烙在我记忆深处。现在,每年我都自己熬制腊八粥,原材料有百合、银耳、核桃仁、桂圆、红枣等。虽然食材和口味变了,但那份独特的情感始终未变。细细咀嚼时,脑海中浮现袅袅炊烟升起的情景,回味的不仅是亲情的味道、乡愁的味道,还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