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 命 的 基 本 约定。人心是世间最活跃的东西,无时不在对外界的信 息 做 出 反 应 。《黄帝内经》里说:“静则神藏,燥则消亡。”人只要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和体力消耗,做到身体“节能”。
杨绛先生说,当你明白了世事无常,你会发现一切都只是寻常,很多内耗都会烟消云散。人生的许多事,有一些靠努力 ,有 一 些 靠 机缘,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 被 埋 没 的 痛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心静时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时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精神安定了心就不浮躁,生命的深度才会得到延展和透视。
人生再难,过不去的,永远不是生命中的坎,而是人心。林语堂先生在其所著《苏东坡传》中感叹:“苏东坡已死……但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陶渊明活到 50 余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贫病交加是一种常态,但他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舍下了看似繁华的功名利禄,才得到了人生简单纯真的岁月静好。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逆天改命是一种幸运,但事与愿违却是人生常态。人这一生,所有的脾气、闷气、赌气,表面上源自他人,其实源自你自己,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强大的人,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生活从来不会十全十美,人生的哀怨,造化的华贵,圆满的生命一定是有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意义的,这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的。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成长的产物,需要修养,需要去历练和积累。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不是无欲无求,而是不去盲目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浮名虚利,好高骛远。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份福。生活不在别处,每个人的花期亦不同,高低起落皆是人生常态。
白居易有一句诗: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人总是活在得失之间,当你放弃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就是你放下了内心的执念。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一边拥有,一边失去的过程。幸福感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当人不为外物所羁绊时,才有可能活出自己。“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心静了,世界就静了。拿得起,更应放得下,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人们会说害怕寂寞,但没有人说害怕宁静,因为寂寞是被动的,是没有选择的,而宁静是主动的,是生命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