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台妇女排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组建的一支特殊的武装组织,她是一个战斗的集体、英雄的群体,被称为金刚台上的“姐妹花”。
1934 年 11 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苏区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其中,张泽礼等同志率赤城、熊家河、汤家汇等地的革命武装,转移到位于豫皖边界的一座山峰——金刚台上。得知红军上了金刚台,敌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追踪而至,对金刚台进行全方位的封锁,妄图将红军困死、饿死在金刚台上。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经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批准,1935 年 6 月,中共商南县委在金刚台铁瓦寺成立,统一领导赤城、赤南、六安二区及固始、霍邱等地革命力量。县委把各地上山的武装约 80 人编为商南便衣队。把各地来到金刚台的女同志、原红军医院的部分女护士和红军家属约 40 人编成妇女排,留守金刚台,负责护理红军伤病员等工作。商南县委妇女委员、女红军战士史玉清分管妇女排工作,袁翠明任妇女排排长。
精心护理伤病员
妇女排成立后,红二十五军留下的 30多名伤病员的看护、治疗任务就落在妇女排的肩上。
为防止敌人搜捕,妇女排隔几天就得给伤病员换一个住地。她们经常背着米袋子、干粮袋子、药包,抬着、背着伤员在山上到处游击转移,有时把伤员分散隐蔽在山林里,有时把伤员安置在乱草丛中。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药品非常稀缺,她们就在山上采草药为伤病员治疗,用盐水洗伤口,用被套棉花当棉球,用破衣服布当纱布。由于敌人派上山的暗探很多,为了防止意外,妇女排会尽可能地将伤员转移到相距很远的多个地方安置。
1936年夏天,便衣队员小邢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负伤失踪,县委书记张泽礼把寻找小邢的任务交给妇女排。史玉清带领几个同志寻找了十来天,最终找到了小邢。原来他的腿部负了伤难以行走,就坚持用手掌和膝盖爬着寻找部队。由于20多天的爬行,他已是奄奄一息。史玉清等同志把他抬回驻地,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理,小邢终于康复。他临别时流着泪感激地说:“姐妹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归队后一定要英勇杀敌、革命到底!”
用生命保守机密
面对敌人残酷地“清剿”,妇女排的姐妹们曾经在一起庄严宣誓:在任何情况下,宁肯牺牲自己,也不出卖组织和同志。
1936 年秋的一天,县委书记张泽礼的爱人晏玉香和十几个战友在金刚台西猫儿石一带活动。大家几天都没有吃一粒粮食了,精疲力尽,刚坐下休息,就碰上了搜山的敌人,只得一路快跑,躲进一片丛林里。晏玉香见大队敌人向丛林方向追来,为了保护战友们,她便冲出丛林,全力朝着另一方向跑去,引开敌人。最后,晏玉香跑到一处悬崖边,纵身跳下深涧,英勇牺牲。
在一次次反“清剿”斗争中,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妇女排里有十多位同志牺牲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们都怀着坚强的革命信念,把危难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用鲜血和生命保守党的机密。
勇敢同敌人斗争
面对恶劣的环境,妇女排把分散隐蔽好伤病员作为首要的工作,放哨的同志一发现敌人来了,立马就几人一组,分散在茫茫的林海里牵着敌人周旋、“捉迷藏”。往往是敌人在搜这一座山,她们已经机敏地躲到另一座山,敌人每次兴师动众地上山找“红军婆”,到最后总是被妇女排牵得精疲力尽、望山兴叹。遇到有利战机,妇女排还会配合便衣队和敌人打一仗。
在残酷的斗争实践中,妇女排也逐渐总结出对付敌人搜山“清剿”的一些办法。转移时,妇女排多选择循着溪流走,不让敌人发现踪迹;经过草丛、雪地时,会安排人在后边把踏倒的草丛扶起来、用树枝扫掉行走在雪地上的痕迹。当敌人从山顶上向山下滚石头时,她们会躲到大树背后蹲着。她们还学会了黑夜里在深山老林辨别方向;学会了用苦柳、马料等山上的植物揉出水涂抹在身上,防虫、蛇和山蚂蟥的叮咬等等。
“姐妹花”花开遍金刚台。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金刚台妇女排以“不牺牲,就要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行为,战胜了敌人一次次残酷的“清剿”,在金刚台上牵制和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商南便衣队在金刚台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