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山,没有巍峨入云的雄姿,也没有奇峰险峻的磅礴,却以其质朴无华的姿态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变迁。它的名字简单而直白,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它与蚌埠这座城市紧紧相连。它仿佛一位邻家老者,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见证着它的每一次欢笑与泪水。
蚌埠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时代的浪潮,逐步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曾经,这里是商贾往来频繁的繁华之地,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马蹄声、吆喝声交织回荡在山间与街巷。这片土地也曾饱经战火的无情洗礼,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残酷肆虐。
在那些至暗的艰难岁月里,小南山挺身而出,成为了蚌埠人民坚实可靠的避难所。山间繁茂的树林枝叶交错,像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大伞,庇护过无数惶恐不安的家庭;山上粗糙嶙峋的岩石,静静聆听着人们饱含痛苦与希望的祈祷与哭泣。
记得有一回,季永老师带着我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途中经过小南山时,他忽然停下脚步,抬手指向眼前一处石墩说道:“这些都是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遗迹,在当年,这里可是人们长途跋涉后歇脚的重要场所。”我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石墩表面布满了斑驳的痕迹,一道道刻痕、一处处磨损,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史书,正静静诉说着那段已然远去却又无比厚重的历史。
季老师缓缓蹲下身来,伸出手轻柔地抚过石墩的表面,轻轻地说道:“你仔细瞧瞧,这些刻痕,有可能是当年匆匆赶路的行人,为了留下前行的标记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刻下的;也有可能是在漫长岁月里被风雨不断侵蚀而形成的痕迹。但无论如何,每一道痕迹背后都蕴藏着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
蚌埠的崛起之路,绝非一帆风顺。辛亥革命初期,淮上军在蚌埠布防,阻击仓皇北窜回京复命的晚清江南提督张勋,史称“蚌埠小南山战役”。这场战役中,淮上军英勇奋战,160 人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小南山的土地。为了纪念这些烈士,山上建立了纪念碑,小南山也被开辟为公园。当时,山北造有石条门楼,横额题名“中山公园”,成为蚌埠人民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
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也曾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陷入困境。1954年,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蚌埠市区一片汪洋,小南山再次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每一次面对困境,蚌埠人民都展现出了无比坚韧的精神与顽强的斗志,总能在废墟之中重新站立起来,继续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而在这一过程中,小南山始终如一地充当着这座城市坚不可摧的后盾,见证了蚌埠从往昔的贫穷落后逐步迈向今日的繁荣昌盛,也目睹了一代又一代蚌埠人怀揣梦想不懈奋斗的热血征程。
随着铁路的开通,蚌埠迎来了发展的重大契机,城市开始迅速蜕变。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南山脚下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被一座座工厂所占据,一片片居民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蚌埠纺织厂、蚌埠卷烟厂等大型企业的建立,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人们每天清晨从小南山脚下出发,傍晚又踏着夕阳归来,他们的汗水与笑容,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如汹涌澎湃的潮水,席卷而来,蚌埠这座城市也随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南山脚下曾经拥挤破旧的棚户区,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陆续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住宅楼,以及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区。1984 年,蚌埠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淮河路步行街建成开业,成为市民购物休闲的新地标。每到夜晚,霓虹灯闪烁,人流如织,小南山静静地俯瞰着这一切,仿佛在默默祝福这座城市的未来。
如今的小南山,早已不仅仅是蚌埠地理版图上的一个简单标志,更是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灵魂深处的情感纽带。它的一草一木,在四季更迭中摇曳生姿。春天,山花烂漫,市民们纷纷前来踏青赏花;夏天,绿树成荫,老人们在山间凉亭下对弈聊天;秋天,红叶满山,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捕捉最美的瞬间;冬天,白雪皑皑,孩子们在山坡上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
小南山,它不高,也不险,却凭借着那股近乎固执的坚守精神,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是一座山,更像是一座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