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父亲的菜园

    摘要:每个周日中午,父亲总会骑着那辆墨绿色电动三轮车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轮胎碾过发亮的柏油路,后视镜里晃动着从老家菜园带出的泥星子。车斗里码着沾露水的丝瓜、裹着晨雾的茄子,底下垫着半张去年的春联,红纸边角已

  • 春天里的“村BA”

    摘要:春天晃晃悠悠地来了,风里都带着一股子蓬勃的劲儿。这风啊,吹过村子的时候,像是藏着满满的祝福,一下子就把村里的热闹劲儿给唤醒了。一场专属于村民的篮球盛事——“村BA”,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热热闹闹地

  • 菜花鳖裙羹

    摘要: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赞甲鱼:“新粟米炊鱼子饭,嫩芦笋煮鳖裙羹。”其味腴泽浓滋,炖汤、红烧、清蒸都很美。菜花燃亮乡村,村庄处处流光溢彩,淹没在黄金的海洋中。故园水质清冽,甲鱼体肥肉嫩。甲鱼又名“团鱼

  • 茶歌飘四方

    摘要:老家的小山寨,背靠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罗汉尖的分脉山绵延,溪绵长,溪水悠悠汇入二郎河。溪流两岸,沟壑纵横,被誉为“竹海茶乡”。家乡的早春谓之“茶春”。早春的茶是好茶,茶春当然也是家乡最好的季节。茶春,

  • 木雕里的徽州魂

    摘要:清明时节,细雨洒在徽州古村的青石板路上,雨珠顺着屋檐滑落,仿佛在低语岁月的故事。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人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双手和心灵传承着工匠精神。推开黄山市一家木雕作坊的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雕里的徽州魂

   期次:第8554期   作者:□瞿杨生

清明时节,细雨洒在徽州古村的青石板路上,雨珠顺着屋檐滑落,仿佛在低语岁月的故事。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人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双手和心灵传承着工匠精神。

推开黄山市一家木雕作坊的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工人们专注地雕刻着徽派建筑的花窗,指尖在木纹上滑过,刀锋在木屑中游走。他们的双手,不仅承载着生活的重担,更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技艺。花窗上的“喜鹊登梅”栩栩如生,透着一股灵动;“松鹤延年”则显得静谧而祥和。

作坊的角落里,一位老匠人细心地打磨着一块木雕。他的动作缓慢而有力,木屑轻轻飘落。他说:“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丢,更不能马虎。”徽州的木雕,讲究“三分雕、七分磨”,每一刀都是对匠心的考验。老匠人回忆起师父的教诲:“手要稳,心要静,木头是有灵性的,你得懂它。”

清明时节,工人们也会抽空去祭拜那些为徽州工艺做出贡献的先辈。他们知道,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徽州的工匠们,不仅是在制作器物,更是在守护一种文化。

院子中央,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工匠笑着说:“每次雕刻‘鲤鱼跃龙门’,我都觉得是在雕刻自己的梦想。”另一位工匠则感慨道:“木头是有生命的,你得用心去感受它的纹理。”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

辛勤工作之余,工人们也不忘欣赏身边的美好。他们看着窗外的青山绿水,感受着春天的气息。马头墙下的细雨、青石板路上的苔痕,都在诉说着徽州古村的静谧。他们知道,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守护这份技艺。

雨珠滴落,春风吹过,师傅们的身影与徽州的山水融为一体。他们的双手,不仅雕刻着木头,更承载着时光与文化的传承。徽州的木雕、砖雕、石雕,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根脉。在这片土地上,工匠精神如同一棵古老的松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