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小山寨,背靠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罗汉尖的分脉山绵延,溪绵长,溪水悠悠汇入二郎河。溪流两岸,沟壑纵横,被誉为“竹海茶乡”。家乡 的 早 春 谓 之“ 茶春”。早春的茶是好茶,茶春当然也是家乡最好的季节。茶春,是被茶山和茶叶的颜色染绿了的春天。
村口的老伯是一位茶农,自幼与茶山竹海为伴。他告诉我,茶春既是春天的名字,也是茶叶的名字 ,是 山 茶 中 的 上品。我们老家的新茶,被称作麻雀舌、谷雨尖。我家寨子背后罗汉尖上的茶叫观音茶,也叫仙茶。这些都是茶春。新茶进了农家的小院,进了小镇的茶馆,山泉煮茗,立时香飘万家。灯火千万家,都是茶春人家。
春天也被采茶的歌声浸润过了,茶歌自带芳香。家乡是戏曲之乡,大人小孩都会唱黄梅戏、文南词。古时候人们在河边的山上采茶,山歌此起彼伏,谓之黄梅采茶调。采茶调后来加入了渔歌、灯歌、高腔的调子,编成了小戏、大戏,就有了黄梅戏。可以说,黄梅戏源自采茶。
在我的家乡,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都唱采茶。像民间号子《贩茶歌》:“正月贩茶走浙江,三千七百路茫茫。家中多亏摘茶姐,外面多亏贩茶郎。”既唱出了男女的劳动分工,又唱出了茶农远走他乡贩茶叶的艰辛。很早以前,家乡的山民中就有人挑着茶叶走四方。
有两首山歌在我们乡间广泛传唱,分别是《十二月采茶(祝英台)》和《十二月采茶(点状元)》。这两首山歌,一咏十二叹,以采茶起兴、叙事,实际上唱的却不是采茶的情形。它们采用的是采茶调,唱的却是梁祝的爱情和旧时状元郎求功名的故事。那时的山歌,为了便于传唱,已经把采茶调作为固定的调式了。
有首《茶歌》也是家乡人人会唱的:“油菜花开蓬蓬黄,家家户户采茶忙。坪里唱起采茶调,十指尖尖采茶香。姑娘都是十七八,头上插朵山茶花。煮干五湖四海水,哪能泡尽龙山茶。”唱的是茶春的景象。最后一句歌词,也有唱作泡尽龙井茶、龙河茶、龙溪茶的。家乡许多地方以“龙”字来取地名,又都种茶,因而让茶春多了一份灵气。
茶春是茶农最忙最累的季节。但既然是春天,流水潺潺,花香鸟鸣,茶农们就想放声歌唱,尤其是青年男女,最爱对唱。他们的欢喜和忧伤,憧憬和希望,都随着采茶调在山谷里回荡。采茶调又糅合了家乡的插秧歌、薅草歌、渔歌,加入了家乡的灯歌灯舞,把身边的农人茶事编成了小戏,搬上了戏台子。
家乡的茶农忙里偷闲,苦中寻乐,把茶春的山歌小调唱成了大戏。家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茶春,茶春更是走进了诗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