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向“新”发力聚“链”成群

    摘要:近日,在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对碲化镉高效薄膜太阳能玻璃生产设备进行检测。拥有真空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近百项,制定国内高真空油扩散泵行业标准……专注于真空制造和高端精密制造产业的蒙城繁

  • “宜创宜成”助力创业者逐梦前行

    摘要:本报讯为推进“宜创宜成”创业型城市建设,4月以来,安庆市多部门精心谋划,推出40项2025年“宜创宜成”专项活动,覆盖培训、赛事、活动、展览、融资、宣传六大板块,致力于为广大创业者打造全方位支持体系。

  • 警方携手公益组织助古稀老人圆寻亲梦

    摘要:40年前,因为经济困难,张某平、陈某英夫妇忍痛将尚在襁褓中的次子抱养至宿州市萧县,后失去联系。40年来,夫妇俩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找到孩子。近日,在肥东等地警方及社会公益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年逾古稀

  • 科技馆里研学乐

    摘要:近日,在安徽省科技馆,来自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教育集团的孩子们正在体验科学游戏。科技馆内,奇妙的机械装置、前沿的科技展品琳琅满目,孩子们认真聆听讲解,亲身体验,在心中种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葛传红/摄

  • 以“名”载道以“文”兴乡

    摘要:近年来,在皖南山水间,宣城市旌德县民政局以“乡村著名行动”为笔,以地名文化为墨,绘就了一幅“名载古今、文润乡野”的新画卷,让千年古县焕发出勃勃生机。旌德县民政局组建地名专家团队,踏遍青山绿水,遍访古村

  • 让“沉睡”古建筑“活”起来

    摘要:在黄山市徽州区紫霞峰下,24栋明清古建筑静静矗立,飞檐翘角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趣,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的潜口民宅博物馆,一座将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完美融合的博物馆。近年来,该馆通过创新

  • 荒山变茶山富绿两相宜

    摘要:清晨,雾气还未散去,65岁的章枣花已背着茶篓,踏上了土坡。在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塘和村,翠绿的茶树层层叠叠,如波纹般荡漾开来,200余名采茶人的身影若隐若现。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究竟发生了什么,让

放大 缩小 默认

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塘和村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生态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荒山变茶山富绿两相宜

   期次:第8561期   

清晨,雾气还未散去,65 岁的章枣花已背着茶篓,踏上了土坡。在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塘和村,翠绿的茶树层层叠叠,如波纹般荡漾开来,200 余名采茶人的身影若隐若现。

5 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片撂荒已久的山坡得以从沉睡中醒来、焕发勃勃生机?近日,笔者走进塘和村,探寻整治撂荒地、发展茶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塘和村位于张溪镇西部,地处升金湖尾,曾是张溪镇唯一的贫困村。全村 474 户、1687 人依丘陵而居,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限。且因靠近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塘和村一度陷入“要生态”还是“要生计”的两难抉择。

谈及村中的撂荒地,老支书檀耀红感慨万千:“早些年,大家吃不饱饭,村民们‘惜地如金’,沟沟坎坎、山上山下都种上了庄稼。可后来,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山上的土地就逐渐撂荒了。”作为当时的村支书,檀耀红带着村民在部分荒地上种植棉花,后来又引进油料作物,但因管理水平有限,作物成活率低。时间一久,野草疯长,盖过了经济作物,远远望去,与“荒山”没什么两样。“很长一段时间,村里账上一分钱都没有。”檀耀红回忆道。

如何利用这些撂荒的山地、塘和村的产业发展如何转型,成为新一届村领导班子谋划的头等大事。于是,村里请来了农业专家,为塘和村的产业发展“把脉问诊”。2019年,农业专家踏遍山头沟渠,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水库附近海拔80米的山区。

“这里昼夜温差大,红壤呈酸性,正是种植白茶的好地方!”

产业发展类型确定后,接下来便是流转土地。“我们一笔一笔算经济账,对比种茶成本、土地租金和采茶收益,大部分农民愿意流转土地,但也有少数农户不愿意。”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周映红介绍。

章枣花就是后者,“先前种过棉花,不想再失败了,还是守着家里的几亩田安心。”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最终成功说服10余户村民流转土地。

藩篱一破天地宽。在打通产业项目和土地这两个关键环节后,种植大户引进了“白叶一号”等多个优质品种,采用生态有机种植技术,让撂荒多年的 800 亩山地披上“绿装”。镇上的科技特派员定期驻点指导,从土壤改良到茶树修剪,从病虫害防治到鲜叶采摘,手把手培育出近 10 名本土技术员。“有机肥必须发酵满3个月”“茶树间距要留足”……这些专业术语成为茶农日常交流的话题。

2022年,首批白茶迎来丰收。经检测,茶叶氨基酸含量达7%,品质比肩浙江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随着标准化加工厂的落成、柏油路的贯通,从塘和村出发的冷链车,开始每日穿梭于山间,将炒制好的茶叶送往长三角。2024年,全村白茶综合产值突破180万元,户均增收4万元。

“目前每天能收获 200 斤鲜叶,喷灌系统装好后,预计产量还能提高。”种植大户齐玉明站在茶山上,望着满眼的翠绿,言语间满是欣慰。“去年白茶还没等开园就被订空了。”在齐玉明茶园里务工的章枣花接过话茬说。

产业发展的春风吹“醒”了青山,也热闹了村庄。在村口,由废弃小学改造的就业帮扶车间里,21名留守妇女成为产业工人,每年将750万双袜子打包发往海外市场。该车间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

“我以前跟着丈夫在外地务工,现在在家门口也可以挣钱,还能照顾孩子。”车间员工方月琴说。

暮春时节,沿着新铺就的村道漫步,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繁花绿树间,门前屋后点缀着精心打理的菜园,清澈的溪水蜿蜒穿过村庄,流向远方的田野。“村里今年成功评上了东至县市县自主建设和美乡村中心村,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兴业、强村、富民,建设美好家园。”周映红说,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5 年村集体收入增长 5%以上,带动村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

(张艺楠)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