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向“新”发力聚“链”成群

    摘要:近日,在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对碲化镉高效薄膜太阳能玻璃生产设备进行检测。拥有真空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近百项,制定国内高真空油扩散泵行业标准……专注于真空制造和高端精密制造产业的蒙城繁

  • “宜创宜成”助力创业者逐梦前行

    摘要:本报讯为推进“宜创宜成”创业型城市建设,4月以来,安庆市多部门精心谋划,推出40项2025年“宜创宜成”专项活动,覆盖培训、赛事、活动、展览、融资、宣传六大板块,致力于为广大创业者打造全方位支持体系。

  • 警方携手公益组织助古稀老人圆寻亲梦

    摘要:40年前,因为经济困难,张某平、陈某英夫妇忍痛将尚在襁褓中的次子抱养至宿州市萧县,后失去联系。40年来,夫妇俩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找到孩子。近日,在肥东等地警方及社会公益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年逾古稀

  • 科技馆里研学乐

    摘要:近日,在安徽省科技馆,来自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教育集团的孩子们正在体验科学游戏。科技馆内,奇妙的机械装置、前沿的科技展品琳琅满目,孩子们认真聆听讲解,亲身体验,在心中种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葛传红/摄

  • 以“名”载道以“文”兴乡

    摘要:近年来,在皖南山水间,宣城市旌德县民政局以“乡村著名行动”为笔,以地名文化为墨,绘就了一幅“名载古今、文润乡野”的新画卷,让千年古县焕发出勃勃生机。旌德县民政局组建地名专家团队,踏遍青山绿水,遍访古村

  • 让“沉睡”古建筑“活”起来

    摘要:在黄山市徽州区紫霞峰下,24栋明清古建筑静静矗立,飞檐翘角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趣,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的潜口民宅博物馆,一座将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完美融合的博物馆。近年来,该馆通过创新

  • 荒山变茶山富绿两相宜

    摘要:清晨,雾气还未散去,65岁的章枣花已背着茶篓,踏上了土坡。在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塘和村,翠绿的茶树层层叠叠,如波纹般荡漾开来,200余名采茶人的身影若隐若现。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究竟发生了什么,让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沉睡”古建筑“活”起来

   期次:第8561期   

在 黄 山 市 徽 州 区 紫 霞 峰下,24 栋明清古建筑静静矗立,飞 檐 翘 角 与 远 山 青 黛 相 映 成趣,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的潜口民宅博物馆,一座将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完美融合的博物馆。近年来,该馆通过创新保护利用模式,让“沉睡”的古建筑焕发新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漫步在占地 70 余亩的园区内,明代祠堂“司谏第”的冬瓜梁依然坚实,清末“诚仁堂”的雕花门窗精美如初。1984 年起,当地政府秉持“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 10余座岌岌可危的明代建筑集中迁移于此,通过加固原房屋结构,改善通风、排水等条件,使明清古建筑能够长期保存。同时,现代化的防雷、消防系统被巧妙融入,让古老建筑拥有了抵御风险的新“铠甲”。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更要让它们‘活’起来。”潜口民宅博物馆馆长汪巧介绍,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游客可以直观了解徽派建筑的梁架结构,复原的程培本堂再现了徽州晚清家居场景。在“世清书屋”徽州文献中心,4000 余册徽州文献构建起一部立体的地方志,而“潜川风物”文创中心则将飞檐曲线转化为时尚的胸针、冰箱贴,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非遗体验区热闹非凡,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州手工传统布艺传承人程飞丽正在现场教学布艺技艺。“这些活动不仅有趣,更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柯说。潜口民宅博物馆将非遗传承与研学教育相结合,开设了鱼灯绘制、古建拓印等体验项目。“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徽州人的生活智慧。”潜口民宅博物馆研学负责人徐聂清介绍。2024 年,这里接待游客 34.7万人次,成为展示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正如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先生所言,潜口民宅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如今,这座博物馆正以创新的保护利用模式,让古建筑不仅停留在历史中,更活在当下,走向未来。通过“建筑为体、文化为魂、体验为脉”的发展路径,潜口民宅博物馆正在书写文化遗产活化的新篇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方舟 陈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