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5-0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五一”之约

    摘要: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劳动节,我们七个中学同学都要组织一次聚会。最初的聚会远不止七人,只是这些年有人奔向北上广的写字楼,有人扎根家乡的稻田,最终留在小城的,恰好是当年小合唱队的七个“老班底”。领唱莲姐

  • 劳动者手攥光明

    摘要:凌晨的指纹在脚手架上烙下时间的表盘橙色马甲与最后的星光清扫城市和天空一架吊车将日子再次缓缓提升焊枪飞迸的火花点燃东方的天际线快递单开始像候鸟一般振翅飞驰的羽翼驮着万家灯火的余温当机械臂举起黎明橙红的祝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摘要:参与到安徽省新汴河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时,我是颇有几分激动的。项目所在地宿州和我老家淮安同处淮北平原上,同时拥有黄河故道,并且恰好位于洪泽湖的东西两岸,可以说,我们是同一方水土养出的同一方人。所以在

  • 古诗词里的劳动美

    摘要:《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成就。五月里,我们不妨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 蜈蚣岭赏春山

    摘要: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白云绕青山,通往歙县蜈蚣岭的山路上,汽车也在绕着。车窗外满眼都是一道道石砌的梯地,从这座山伸向那座山,从山脚一直没入云端。这规则有序的千亩梯地,像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震撼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里的劳动美

   期次:第8573期   作者:□钱续坤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成就。五月里,我们不妨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循着古诗词的韵脚,去感受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礼赞。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先秦时期的《弹歌》有云 :“ 断 竹 ,续 竹 ;飞 土 ,逐宍。”仅仅八个字,便概括了我国远古时期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同时期的一首《击壤歌》也表达了对劳动的讴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当时劳动者的愿望极其简单,能够吃饱喝足就够了,他们并不羡慕锦衣玉食,也不贪图高官厚禄。

《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又表达了伐木人对当时统治者不稼不穑和坐享其成的愤怒与痛斥。如今吟诵,不禁让人倍感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伐木人如此劳累,农民种田也很辛苦。唐代崔道融《田上》诗云:“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只是一位普通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农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更是家喻户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没有从具体的人和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当时整个农民群体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较为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同时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与眼下人们崇尚的“光盘行动”,其精神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呈现的则是一幅闲情逸致的耕作场面。他在诗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那种返回自然的愉悦,那种躬耕体验的快乐,在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不觉跃然纸上。

其实,文人墨客笔下所讴歌的劳动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农耕者,除了前述《伐檀》中的伐木人外,还有赞美冶炼劳动者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梅尧臣《陶者》讴歌的对象是陶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则将关注的对象聚焦在渔民身上:“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白居易对卖炭老人更是给予了同情:“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首首吟咏劳动的经典诗词,从千年的风霜中走来,浸透了劳动的汗水,凝练了劳动的魂魄,同时又让我们在诗意的文字里,领略了不同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风采。让我们在这个火红的五月,吹响奋进的号角,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