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5-0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五一”之约

    摘要: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劳动节,我们七个中学同学都要组织一次聚会。最初的聚会远不止七人,只是这些年有人奔向北上广的写字楼,有人扎根家乡的稻田,最终留在小城的,恰好是当年小合唱队的七个“老班底”。领唱莲姐

  • 劳动者手攥光明

    摘要:凌晨的指纹在脚手架上烙下时间的表盘橙色马甲与最后的星光清扫城市和天空一架吊车将日子再次缓缓提升焊枪飞迸的火花点燃东方的天际线快递单开始像候鸟一般振翅飞驰的羽翼驮着万家灯火的余温当机械臂举起黎明橙红的祝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摘要:参与到安徽省新汴河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时,我是颇有几分激动的。项目所在地宿州和我老家淮安同处淮北平原上,同时拥有黄河故道,并且恰好位于洪泽湖的东西两岸,可以说,我们是同一方水土养出的同一方人。所以在

  • 古诗词里的劳动美

    摘要:《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成就。五月里,我们不妨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 蜈蚣岭赏春山

    摘要: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白云绕青山,通往歙县蜈蚣岭的山路上,汽车也在绕着。车窗外满眼都是一道道石砌的梯地,从这座山伸向那座山,从山脚一直没入云端。这规则有序的千亩梯地,像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震撼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期次:第8573期   作者:□仇士鹏

参与到安徽省新汴河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时,我是颇有几分激动的。

项目所在地宿州和我老家淮安同处淮北平原上,同时拥有黄河故道,并且恰好位于洪泽湖的东西两岸,可以说,我们是同一方水土养出的同一方人。所以在这异乡,我总能找到老家的影子。不过,远瞧时煞是可爱的项目,待人靠近后,很快就露出了其充满困难的一面。

白天,现场调查时,正值倒春寒。温度时而飙升到三十多度,让额前布着细密的汗珠;时而跌到个位数,一阵阵寒意在衣服里攻城略地。我们把油菜花当作沟渠的标志一条条地寻找,双脚以日均两万步的征途穿行在村庄的犬吠里,鞋子上尽是泥泞盖好的“通关文牒”。

晚上在室内办公时,依然不轻松。当地气候干旱,枯水季连续三个月舍不得落一滴雨,皮肤干得掉下皮屑,嗓子干得急唤润喉糖。入汛后,蚊子的嗡鸣声随着春江的水一起涨了起来,在身上咬出的包持久生痒,即使消退了,也会留下灰色的印记。

但该评估的涵闸沟渠,我们一条都不会漏掉。哪些老化了,需要小补小修,哪些报废了,需要拆除重建,都拿着号码牌,有条不紊地在台账里排着队。我一直觉得这些“铁家伙”和“土家伙”都是有温度的,看着蓬头垢面,却掌管了农家人脸上最生动的表情。要排涝时,开闸放水,被淹到脖子的小麦松了一口气,农家人绷紧的脸颊也舒缓了弧度;要灌溉时,开闸引水,一条玉带蜿蜒而入,轻轻一漾,就把满脸的焦急化作了嘴边哼起的小曲儿。“农家兹有获,卒岁可无馁”,那扇笨重的闸门提起的,是农家人又一年的腊酒和鸡豚。

为此,我们甘愿披星戴月地赶进度,力争让伏枥的“老骥”又能“千里”。讨论、计算、画图……回首这几个月,我们看着路上的枯枝败叶一点点舒展成草木葳蕤,在道路上投下越来越浓的阴凉;看着通勤路上的一棵棵樱花捧出云霞般洁白飘逸的花朵,每一根枝条都在摇曳婀娜多姿的身段;也看着它们花谢后只剩一树落寞的叶子,在绿化带中再不起眼。果然,人忙起来后,时间快得来不及留下证据,只在蓦然回首时才恍然惊觉。

在我的老家,小麦是妥妥的“自力更生”型作物。把它种在地里,不用管浇水,只要挖好排水沟,让涝水能排得走就行。即使偶尔雨水缺席,也不打紧,顶多收成打点折扣。风调雨顺的气候,麦田始终是绿茵茵的,宛若一块块美丽的绿丝绒。而宿州降水量本就不多,还往往被过大的蒸发量压过一头,偏偏平原区又难以修建水库,人们便琢磨出了“大沟蓄水”工程。他们在排水沟口修上闸门,让大沟同时挑起蓄水和灌溉的担子。到了雨天,把闸门落下,强行留住水流的脚步,不让其白白浪费掉。需要灌溉时,就从沟里抽水,提着水管沿田喷洒,无精打采的麦苗气色顿时焕然一新。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让我们这些照本宣科的“学院派”深深叹服。

从如何利用水土,到如何把水土利用得更好,五千年来,农家人永远面朝黄土,虔诚地耕读着这本厚重的书。看着眼前绿油油的土地,我的心头泛出由衷的欢喜——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始终没有离开土地,我的根也扎在这片孕育着勤劳、质朴、坚韧、智慧人民的热土上!

明天,又要去查勘。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