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5-0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五一”之约

    摘要: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劳动节,我们七个中学同学都要组织一次聚会。最初的聚会远不止七人,只是这些年有人奔向北上广的写字楼,有人扎根家乡的稻田,最终留在小城的,恰好是当年小合唱队的七个“老班底”。领唱莲姐

  • 劳动者手攥光明

    摘要:凌晨的指纹在脚手架上烙下时间的表盘橙色马甲与最后的星光清扫城市和天空一架吊车将日子再次缓缓提升焊枪飞迸的火花点燃东方的天际线快递单开始像候鸟一般振翅飞驰的羽翼驮着万家灯火的余温当机械臂举起黎明橙红的祝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摘要:参与到安徽省新汴河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时,我是颇有几分激动的。项目所在地宿州和我老家淮安同处淮北平原上,同时拥有黄河故道,并且恰好位于洪泽湖的东西两岸,可以说,我们是同一方水土养出的同一方人。所以在

  • 古诗词里的劳动美

    摘要:《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成就。五月里,我们不妨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 蜈蚣岭赏春山

    摘要: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白云绕青山,通往歙县蜈蚣岭的山路上,汽车也在绕着。车窗外满眼都是一道道石砌的梯地,从这座山伸向那座山,从山脚一直没入云端。这规则有序的千亩梯地,像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震撼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一”之约

   期次:第8573期   作者:□黄师

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每年劳动节,我们七个中学同学都要组织一次聚会。

最初的聚会远不止七人,只是这些年有人奔向北上广的写字楼,有人扎根家乡的稻田,最终留在小城的,恰好是当年小合唱队的七个“老班底”。领唱莲姐如今是市医院急诊科主任,当年唱歌跑调的阿明成了中学教师,文静的小雨成了税务局的“铁算盘”,还有承包百亩果园的二成、开五金店的章子、在机械厂拧了二十年螺丝的大伟,以及我这个小学教师。

“五一”聚会的意义,藏在每个人沾着不同气息的衣角里。第一次聚会,莲姐匆匆赶来时,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会诊单。她推门进来时,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她眼下的乌青上镀了层光,“昨天抢救了三个病人,还没来得及休息。”话音未落,满桌人都安静下来。这让我们想起在学校时,小合唱队在操场上唱《劳动最光荣》的清晨,那时的我们,哪里懂得“劳动”二字背后的分量。

真正让聚会有了仪式感的,是五年前那次特殊的约定。章子提议每人带一件劳动信物:莲姐带来的是急救箱里磨破的橡胶手套,手套指腹处还留着长期消毒留下的泛黄痕迹。二成抱着刚摘的草莓,叶子上的露水在瓷盘里滚成珍珠,“这是我改良土壤后第一批不用农药的果子。”阿明抖开磨出毛边的备课本,泛黄的纸页上还贴着学生画的卡通人物,“去年带的毕业班,有三名学生考上了农业大学。”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大伟,他掏出的是机械厂颁发的“金扳手”奖章,奖章边缘刻着他的名字,被他掌心的老茧磨得发亮。

去年聚会时,章子的五金店刚扩建了厂房;二成则说起他的“共享果园”计划,把果树分租给城里的家庭,让他们周末来施肥浇水;轮到莲姐时,她打开手机相册,给我们看暴雨夜她带着团队为被困的环卫工人送姜汤的照片,橙色雨衣在车灯下连成流动的光带,“他们说这是最好的劳动节礼物。”

不知是谁提议再唱一次那首《劳动最光荣》,连跑调的阿明都唱得格外认真。窗外阳光正好,照着章子晒成古铜色的手臂,照着二成手机里的助农直播页面,照着莲姐白大褂上闪着光芒的党徽。忽然想起读书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的“有用”是个模糊的词,如今却在每个人的故事里,变成了具体的、带着温度的模样。

今年的“五一”聚会通知刚在群里发出,莲姐便回复道:“急诊科新收了几个学徒,说要来看看‘传说中的聚会’。”章子立刻接道:“我定制了二十个劳动工具包,送给咱们小城的劳动者。”二成发来刚拍的果园视频,荔枝在枝头摇晃,像无数个闪着光的小灯笼。

今年的“五一”之约,又是一场收获之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