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在5月18日第35个全国助残日到来前夕,巢湖市黄麓镇小李村举办了安徽儿童疗育慈善村开村仪式,一个为孤独症患者提供学习、生活、工作空间的公益项目落地巢湖之滨。
沿着入村道路一路前行,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洒落凡间的星星,Ta们的家正在修建中”,顺着指示方向进入村子,记者看见一栋栋粉刷一新的民居被改建为教室、宿舍、工坊。
当天上午,小李村鞭炮齐鸣,众多孤独症患者、家长、特教老师、志愿者以及巢湖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同为疗育村揭牌。据慈善疗育村小李村基地负责人韦霞介绍,这是一个集康复疗育、居村养老、社区融合、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旨在为特殊群体打造一个有尊严、有温度、有价值、可持续的幸福家园。“目前我们已经接收了 4 名大龄孤独症患者入住,还有 50 多个家庭登记入村意向。”韦霞说,“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解决困扰孤独症患者家长‘我们老了,孩子们怎么办’的问题。”
24岁的杨明已经入住小李村两周了,每两周父母会接他回城过周末。“一开始我们也担心孩子不能适应,但是还是要放手。”杨明妈妈告诉记者,“现在杨明适应得很好,在村子里过得也很快乐。”
慈善疗育村小李村基地目前流转了 100 多亩土地,计划发展生态农耕,建设劳动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孤独症等心智障碍群体提供持久的康养疗育、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探索打造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收益反哺项目,促进乡村振兴。
在小李村基地负责人之一杨刚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西瓜地里,一垄垄西瓜苗正旺盛生长,每一块西瓜地都竖立了认养牌。
“我们开展的首场‘我有一块西瓜地’活动已经吸引了 130 余户家庭近 500 人参与,认领了 30亩西瓜地。”杨刚介绍,未来小李村基地将开展“西瓜节”“红薯节”“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吸引城市家庭参与,促进城乡互动。
在辅助性就业养殖场内,鸡、鹅和羊群已经进场。据杨刚介绍,未来,大龄孤独症孩子可以在村民的带领下进行养殖工作的学习。
在村口张贴的土地规划图上,记者看到村子被规划为劳动实践基地、养殖基地、垂钓中心、篮球场以及露营地、停车场。入村一个多月,杨刚被晒得皮肤黢黑,他告诉记者:“我们不能只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我们,我们也要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
在小李村基地的“孤独症妈妈就业工坊”内。特教老师李娟玲举起一个艾草香包向记者展示:“看,这个香包里面装的就是我自己种的艾草。”李娟玲告诉记者,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制作手工艺品进行售卖,让孩子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价值认可。
在开村仪式上,著名公益人士、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也来到了小李村。他表示,在小李村,他看到了心智障碍群体疗愈、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空心村恢复活力的三条新出路。
之前,小李村仅有 10 户居民 16 名老人,晚上基本没有什么灯光。项目入驻之后,小李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地还开设了免费长者食堂,由家长和义工共同运营,对村子里的孤寡、空巢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
在树荫下,孤独症孩子脸上洋溢着笑容,跑来跑去,为这个沉寂已久的空心村带来了久违的生机。
慈善疗育村项目发起人之一、合肥市政协委员王文娜告诉记者,该项目从发起到落地历经了两年八个月十六天。时间为什么如此精确?王文娜说:“这个项目凝结了我们太多的心血。在这两年八个月十六天内,我们一步步克服困难,竭力推动项目的落地。”未来,王文娜希望能联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点亮这片土地。 (本报记者 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