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亳州市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深耕林下经济“方寸地”,将林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推动林下“小空间”孕育出富民增收“大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科学规划布局,激活林下经济“一盘棋”。依托区域森林资源分布特点,组织林业、农业等多部门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制定《林下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划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功能区。例如,蒙城县依托 5000 亩杜仲育苗基地的优势,发展杜仲羊特色养殖,在涡阳县推广中药材和食用菌林下套种,形成“一林一策、错位发展”格局。同时,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发展机制,整合分散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为林下经济发展筑牢规划根基。
强化政策扶持,注入产业发展“动力源”。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的经营主体给予种苗补贴、设备购置补助等政策倾斜。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推出“林易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简化贷款流程,为经营主体提供低息、便捷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难题,此外,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传授林下种植养殖技术,2024 年全年开展培训 51 场次,培训人员 400 人次,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
聚焦特色产业,打造生态富民“增长极”。充分挖掘林地生态潜力,培育多元化林下经济业态。在林下种植方面,结合亳州“中华药都”产业特色,大力发展林药套种模式,重点发展牡丹、白芍、何首乌、白术、白芷、玫瑰、菊花、藏红花、薄荷等中药材,截至目前,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充分发挥亳州市苔干生产基地、大蒜生产基地、朝天椒生产基地、西瓜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推广林下蔬菜种植,实现林业和蔬菜产业协同发展,全市发展蔬菜种植面积 6 万多亩。在林下养殖领域,推广林禽、林畜养殖模式,打造“林间鸡、鸭、鹅”“有机杜仲小白羊”等特色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全市林下养殖总量达到100多万只。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林产品深加工,开发中药材饮片、健康食品等产品,提升附加值,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
完善监管体系,守护绿色发展“生命线”。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地资源、制售假冒伪劣林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为林下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亳州市的林下经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不仅让绿水青山释放出生态红利,更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亳州市将持续深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林下“小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蔺叶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