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城市尚未苏醒,合肥市殡葬事务管理中心的告别厅已亮起温暖的灯光。礼厅班班长刘明磊轻轻抚平制服的衣领,精神抖擞地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多年前,他作为消防战士用双手在火场中托起生的希望;如今,作为殡葬职工在人生终点站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从火场逆行到生命终点的坚守,33 岁的刘明磊在生与死的交界处书写着对生命的最高礼赞。今年“五一”前夕,他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水火之间的抉择:一份延续生命的承诺
刘明磊退伍后,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当战友们纷纷进入公安等“更体面”的单位时,他最终选择了殡葬行业。老领导拍着他的肩膀劝道:“你完全可以换个地方。”
刘明磊没有解释太多,只是轻声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哪怕是最后一程。”他的眼前浮现出2012年那场重大交通事故的救援现场——在扭曲变形的车厢里,他徒手破拆一个多小时,最终托起最后一名幸存者。那一刻,生命的温度与死亡的冰冷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报到第一天,老班长带他走进火化车间,在扑面而来的热浪中,留下一句话:“干我们这行,要过两关:技术关和良心关。”
高温炉前的坚守:用专业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盛夏时节,火化车间内温度逼近 50℃。刘明磊需要贴近观察炉内情况,工作服每天被汗水浸透,结出白色的盐霜。
“这不只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这句话成为他的职业信条。
2019 年初春,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生前最爱的玩具水枪来到火化间。他们6岁的儿子因意外离世,当母亲得知因为孩子骨骼细小,骨灰可能无法完整保留时,瞬间瘫软在地。刘明磊为了这对年轻父母最后的心愿,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密调控,最终骨灰安然入盒,孩子母亲的泪水夺眶而出:“谢谢您……”
8年来,他经手的遗体近1万具,始终保持“零差错”的纪录。
生命教育的开拓:让告别成为温暖的纪念
随着社会进步,刘明磊意识到,殡葬服务不仅要妥善处理“身后事”,更要抚慰生者的心灵。在他的倡议下,合肥市殡仪馆推出“生命文化教育”服务。
然而,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联系学校时,对方委婉拒绝:“殡仪馆的环境不太适合学生。”联系抑郁症患者家属时,得到的回应是:“孩子不敢去。”……
但刘明磊没有放弃。他说:“只有直面生死,才能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去年冬天,一场主题为“赞美生命悦纳自我”的模拟追思会结束后,一名学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谢谢您,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美好。”
如今,他正推动殡仪馆向生命教育基地转型。每周例会上,他总对年轻同事说:“最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他的努力下,殡仪馆已联合多所院校举办 8期生命教育活动,4000 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技艺传承的匠心:为行业标准注入温度
白天坚守岗位,夜晚伏案钻研。刘明磊将多年经验凝练成行业规范,先后参与《遗体火化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评审,并担任《殡仪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教材》评审专家。
作为第一副主编,他编写出版了《遗体火化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五级教材)》,同时参与了《全国民政职业技能竞赛公墓管理员赛项组织实施工作手册》的编写工作。
他总结出“望闻问切”火化操作法——观察火焰颜色、聆听设备声响、询问家属需求、把控关键节点,培养了一批批技术骨干。近年来,他多次受邀赴江苏、山东等地指导职业技能竞赛,以严格而温和的点评风格赢得同行尊敬。
“技术标准是冰冷的,但服务的心必须是热的。”这是刘明磊常说的话,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好注脚。
在生命的终点站,他用专业与温情,让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能有尊严地谢幕。(阮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