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6-3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安徽生态质量指数达63.75

    摘要:本报讯记者近日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24年,安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环境空气方面,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 一堂让女职工“追课”的思政课

    摘要:“什么样的思政课,能让全场女职工屏息凝神,连手机都放下了?”“又是什么神奇的方法,能让一年级孩子一年轻松认字1500多个?”6月26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台上,一位笑容温婉的

  • 夏日田园绘新图

    摘要:6月28日,在安庆市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一带,纵横交错的稻田绿意盎然,错落分布的民居雅致清新,连绵起伏的山峦云雾缭绕,共同构成一幅秀美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近年来,安庆市岳西县持续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动

  • 我省力争到2027年创建15个左右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

    摘要:本报讯6月2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政策解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力争到2027年,培育超60家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

  • 省总工会部署开展2025年金秋助学活动

    摘要:本报讯2025年高考和中考已圆满落下帷幕,莘莘学子即将满怀憧憬迈入高中或大学校门,开启新的征程。为切实解决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学难、就业难问题,6月26日,省总工会印发《2025年全省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工

  • 如何理解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摘要:新华社北京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堂让女职工“追课”的思政课

——合肥包河区烟墩街道“职工大思政课”侧记

   期次:第8609期   

“什么样的思政课,能让全场女职工屏息凝神,连手机都放下了?”“又是什么神奇的方法,能让一年级孩子一年轻松认字1500多个?”

6 月 26 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台上,一位笑容温婉的女教师正用柔和的语调讲述着她的教育故事。她是冯璐——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也是这场“女职工大学堂”的主讲人。

“现行的教材通常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教孩子识得1600字,这容易造成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与思维和语言发展水平难以有效衔接。”冯璐娓娓道来,“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多识字、早阅读呢?”她深情地讲述着自己独创的“音频识字”教学法。

“听着故事入睡,指着文字醒来”

当大多数小学还在按部就班地教识字时,冯璐的“音频识字”项目已经创造了奇迹:一年级学生通过每晚听经典、晨起指读,一年内平均识字量突破1500字,这一数字已超过了普通教材二年级的识字目标。

“冯老师,这方法真能让孩子‘无痛’识字吗?”台下一位女职工忍不住提问。冯璐笑着点头:“我们的音频识字项目从‘十二五’期间就启动了,经过这些年的实验,我们发现孩子们听《三字经》入睡,一个月后不仅能背全文,还多认了240 个字;再听《千字文》,一个半月又认了400个字。他们以为在听故事,其实大脑早已把声音和文字配对了。”

“教语文?可我热爱的是数学啊!”

方法背后,是冯璐29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坚守故事。“当年毕业被分配到师范附小,一直酷爱数学的我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冯璐回忆道,“不会没关系,我可以学啊!”于是,她一头扎进语文教学中,从模仿开始,只要有公开课就去听课,借阅教学录像带反复研究,在图书馆摘抄教学设计,一遍遍请同事帮忙磨课……慢慢地,她从模仿走向创新,这一干就是二十九年。

正是这种信念与热爱,让她在“十二五”期间首创“音频识字法”。她利用新媒体技术录制“冯老师给你读经典”系列,将传统经典转化为孩子们喜爱的音频故事。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致力于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突破语文教学难题,当“拼图说话”“网络阅读”“音频识字”等创新方法走进课堂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效率显著提高。

一堂“大思政课”的深意

“今天这堂课,表面教的是识字方法,实则传递的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匠心。”包河区烟墩街道总工会负责人总结道。

散场时,女职工们仍围住冯璐追问:“音频资源在哪个平台,能共享吗?有相关的配套书籍吗?”“如果早一点认识冯老师就好了!”……“当然可以!街道和学校的联动,不就是为了让好方法惠及更多家庭吗?”冯璐的回答,恰印证了这场活动的深意——包河区的“大思政课”,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播撒进职场与家庭。

(本报记者胡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