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合肥,创新热浪与盛夏暑气交织升腾。在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内,一场关于“能源心脏”的精密制造正在上演:机械臂与AI视觉检测系统以每分钟60次的高频节奏默契配合,将一颗颗电芯精准嵌入模组骨架,经激光焊接、热管理集成等18道工序淬炼,最终化身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心脏”。这家深耕行业15年的“隐形冠军”,已为全球超200万辆新能源汽车注入澎湃动能,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正为中国新能源革命镌刻下鲜明的创新印记。
智能制造:柔性产线演绎“中国速度”
步入华霆动力合肥基地,一条自主研发的超级柔性生产线令人瞩目:20 余种电芯规格在此实现“无缝切换”,从圆柱到方形电芯的兼容能力,让生产效率提升 40%,产品不良率降至 0.0001%以下。“这条产线是华霆智能制造的‘数字孪生体’,通过虚拟仿真与物理生产的实时映射,我们可在48小时内完成全球工厂的产能复制。”运营副总经理谢睿文向记者们介绍。目前,该产线年产能已突破50GWh,不仅支撑起江淮、奇瑞等本土车企的供应链,更将触角延伸至印度、东南亚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拼图。
安全基因:蜂窝技术重构行业标杆
“安全是动力电池的生存底线,更是华霆动力的技术信仰。”谢睿文手中,一枚自主研发的 BEST 高比能蜂窝模组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历经十年迭代与上万次极限测试,这项技术实现“单电芯热失控后整包不扩散”的突破性防护——每颗电芯被高强度蜂窝结构包裹,热量通过定向疏导通道快速释放,配合整包液冷系统,构建起“永不失火”的电池安全屏障。该技术已搭载于江淮新能源全系车型,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跃升至新高度。针对商用车场景,华霆独创的MUST多功能集成大模组方案,通过极简化设计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15%、成本降低20%,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
创新生态:产学研融合锻造技术护城河
华霆动力的技术底气,源自“开放式创新”的战略布局。在合肥总部,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固态电池热管理、AI 故障预测等前沿领域展开攻关。“我们与高校共享知识产权,已联合承担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专利集群位居全国前三。”总经理助理王捷向记者们展示着专利墙上的1523项授权成果。从电芯级热失控预警到整包智能热管理,华霆构建起全栈式技术壁垒,其研发的第三代CTP无模组技术,更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2%,引领行业进入“结构创新3.0时代”。
合肥赋能:产业沃土孕育全球雄心
“合肥把企业当合伙人,这种生态让华霆敢投敢闯。”总裁王扬的感慨,道出了企业扎根合肥的深层逻辑。从2010年落户至今,合肥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从土地供给、人才政策到产业链协同、场景开放,全方位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如今,华霆动力上游连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20家核心电芯供应商,下游服务60余家整车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并深度参与地方标准制定。“在合肥,我们不仅能找到配套,更能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王扬对记者们说。
全球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
站在新起点,华霆动力正谋划新一轮跨越:在合肥基地启动国家级研发中心建设,在莆田工厂布局钠离子电池量产线,在印度工厂试点“光伏+储能”一体化方案。“中国新能源产业不能只做‘跟随者’,更要成为规则制定者。”王扬向记者们透露,企业已启动欧盟CE认证、美国UL认证流程,目标到2027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30%。
从合肥走向全球的华霆动力,正以技术硬实力与产业软实力,书写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绿色使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命题下,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本报记者 胡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