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今天的云南省彝良县一汉族农家,早年投入滇军,参加讨袁护国和北伐战争。1929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 月 15 日领导江西“吉安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团长、第二旅旅长、红三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红十二军军长兼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了长征。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罗炳辉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在武汉做统一战线工作。1938 年,罗炳辉被派到新四军,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参与开辟茅山游击根据地。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定远县藕塘安子集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驻滁县日军为保津浦铁路,分兵侵占来安。9 月 3 日罗炳辉指挥攻打来安,皖东局面打开。11 月,中共中央重申“发展华中”,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定远,提出“东进,东进,再东进”。罗炳辉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
1940年4月,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移驻津浦路东半塔集地区,淮南抗日根据地建设蓬勃开展。路东八县扬州、仪征、天长、高邮、盱眙、嘉山、来安、六合抗日政权迅速巩固;5月下旬,日军“扫荡”皖东,27日再占来安城。30日夜,罗炳辉指挥三打来安,突入城内巷战,分兵多路袭击日伪据点,新四军军威大振。8月,罗炳辉指挥强渡三河,占领新集,与黄克诚部会师岔河,开辟淮宝地区,把几块根据地联系在一起,华中战局根本改观。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由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及地方武装组建的第二师有 2.5 万人,罗炳辉任副师长。日军采取以据点为“点”,以公路连“线”战略措施,蚕食抗日根据地。罗炳辉以“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日军从此不敢大规模“扫荡”路东。
1943 年 1 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从苏北迁盱眙县黄花塘,2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1945 年 8 月 12 日,新四军军部宣布罗炳辉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0月3日,罗炳辉率部北上山东,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 年 6 月 21 日在山东兰陵病逝,年仅49岁。29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政令:天长县改名炳辉县。
罗炳辉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罗炳辉名列其中。1999 年《辞海》定位罗炳辉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2009 年罗炳辉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录。(原载于《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