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肥西县官亭镇:让“小地名”释放乡村振兴“大能量”

    摘要:近年来,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通过深挖官亭地名文化内涵,激活地名文化基因,探索出一条“以文化铸魂、以地名聚力、以产业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新时代乡村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走进官亭

  • 文明劝导护平安

    摘要:7月27日,民革合肥市包河四支部开展“文明出行清凉护航”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来到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与南一环路交叉口的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包河大队一中队执勤点,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开展文明交通劝导

  • 休宁公交优化线路暖民心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休宁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聚焦群众出行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全面推进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优化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大早,休宁客运西站候车厅已坐满了前往各个乡村的老人,

  • 炎炎夏日送清凉

    摘要:炎炎夏日,合肥市庐阳区总工会、逍遥津街道县桥社区积极筹措防暑降温物资,为辖区“快递小哥”送去一份清凉。汪毓秀/摄

  • 车辆不慎落水村民勇救司机

    摘要:本报讯近日,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镇松林村村民刘立魁,收到一面写有“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品德高尚”的锦旗。送锦旗的正是数日前他下河救上来的落水面包车司机刘某和其母亲。母子两人握住刘立魁的手,说不尽的感激

  • 家政服务赛技能

    摘要:8月1日,淮北市家政服务技能大赛在该市“淮海大嫂”数字家政产业园举行。来自该市10余支家政服务代表队80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参加了比赛,比赛通过考核家政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职

  • 八一村的“八一”情

    摘要:安庆市怀宁县腊树镇有个八一村,这个以建军节命名的村庄与军队有着不解之缘。村里曾走出了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查化群和2名抗美援朝老兵。步入新世纪,该村先后有40多人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续写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时

  • 深化“门前三包”焕新沿街容貌

    摘要:本报讯沿街商铺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环境面貌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整体颜值。近期,合肥市包河区城管局以城市立面整治为重点,聚焦“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通过宣传引导、精细管理,推动城市沿街容貌

  • “索道医生”:故障排查不过夜守护空中生命线

    摘要:进入暑假以来,九华山花台景区每天有超过1000人次乘坐索道饱览秀美风光。在欢声笑语背后,一群“索道医生”冒着酷暑,默默守护这条高空“生命线”。清晨6时,42岁的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花台索道分

放大 缩小 默认

“索道医生”:故障排查不过夜守护空中生命线

   期次:第8634期   

进入暑假以来,九华山花台景区每天有超过1000人次乘坐索道饱览秀美风光。在欢声笑语背后,一群“索道医生”冒着酷暑,默默守护这条高空“生命线”。

清晨6时,42岁的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花台索道分公司技术部电气工程师胡璟已到岗,启动配电室供电系统,检查设备信号后,开始长达 40 分钟的发车测试。从事索道工作近20年的他,对这些设备非常熟悉。“这些按钮就像老朋友的脉搏,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我一摸就知道。”他盯着仪表盘说。

此时,技术部机修工高志杰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索道站内热气逼人,他蹲下身检查轮胎气压、皮带张力,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张力差一牛顿都可能出问题。”高志杰今年 28 岁,有着 7 年工作经验。他抹了把汗,用扳手调整取力轮双 V 带,“得按手册反复调,不然容易打滑。”检查完,他对着对讲机喊:“控制室,室外检查完毕,状态良好!”

胡璟收到信号,在控制室按下启动按钮。“天热了,游客在车厢里待时间长了不舒服,我们得提速。”说话间,他将缆车速度从每秒 3 米增至 4 米,“速度一提,设备负荷大了,更要盯紧一点。”

紧接着,每间隔一个半小时的静态巡检开始。笔者跟随高志杰和同事走进检修吊厢,吊厢无玻璃,四面镂空。高志杰说:“这样方便对索道‘望闻问切’,中途爬支架也方便。”“别怕,抱索器很安全。”他笑着安慰笔者。

刚过7点,太阳已经有些毒辣,检修吊厢驶出索道站,竹林里蝉鸣阵阵。高志杰仰头盯着钢丝绳:“这‘哒哒哒’的声音,是轮组和钢绳在‘打招呼’,变成‘咔哒’声就是在‘喊救命’了。我现在听声音就能辨好坏,上次轮组轴承异响,我们连夜更换配件。”

检修吊厢进入松林,高志杰对着对讲机喊:“检修车已过六号点,设备一切正常、线路无风。”他解释说:“在索道运行中,风的影响很大,得盯紧了。”

8点不到,早检结束,索道站开始迎客。看着一辆辆吊厢缓缓驶出索道站,运行在蓝天和山脉之间,技术员们擦拭汗珠,松了口气,随即投入新的工作中。

胡璟带笔者来到二楼抱索器拆装平台,这里温度高达40 度。“这是吊厢的‘手’,得牢牢抓住钢绳。”他拿起抱索器,指着钳口,“每两年拆检一次,钳口磨损0.5毫米就得更换,不然可能会‘脱手’。”接过高志杰递来的一瓶水,他喝两口放下,赶紧忙活起来。

9 时许,新一轮动态巡检开始。高志杰和同事从“天上”走到“地上”。“每月两次徒步巡检,刚开始腿抖,现在闭着眼能数台阶。”他背着工具包,拨开灌木,快速爬坡,30多分钟后到达11号支架,系好安全绳:“安全绳必须打双结,爬时要像壁虎一样贴紧支架。”

爬上支架顶部,钢板温度超过 50 度,汗水滴在上面直冒烟。高志杰用卡尺测量通信电缆钢绳:“直径减少0.3毫米,在安全范围,得重点盯。”吊厢滑过,游客的笑声飘下来,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说:“你看他们多开心,咱这汗没白流。”一阵热风吹来,高志杰深呼一口气,稳步爬下支架,继续向前巡检。

午饭后稍歇,大家又投入到新一轮巡检中。花台索道技术负责人吴正龙介绍,整个技术部共有 16 名技术人员,从“70后”到“00后”,是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我们这行讲究‘防患于未然’,预维修是重中之重。”吴正龙指着墙上的巡检排班表说,“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区,必须定时定点巡查,实时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谈到团队的工作成果,吴正龙语气里带着自豪:“索道投入运行至今已经 15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设备故障。”

傍晚,最后一班游客下山,晚检开始。胡璟爬上2米高台,上面热得像蒸笼。他盯着吊厢轨迹,忽然喊停:“有轻微摩擦声。”高志杰听后说:“可能是道岔切换轨道处锁紧螺栓滑牙了。”二人仔细倾听,确认是锁紧螺栓和切换轨道的摩擦声音。“换新的,不能留隐患。”胡璟拧紧螺栓,套上护套。高志杰补充道:“刚入行时,师傅就定下规矩——故障不过夜,疑惑不留班。”

新螺栓经多次测试无异响,胡璟松了口气:“这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晚霞满天,吊厢回到车库,索道站一片宁静。“索道医生”的守护,就这样在日出日落的四季里延续。(汪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