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周年。日前,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安徽省自然生态保护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宽。各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10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6个。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省推进四个批次58个县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调查范围广度、深度、精度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发现名贵中药材黑柄炭角菌等一批安徽省新记录种,首次记录到亚洲黑熊在安徽活动影像。开发生物多样性智慧数据系统,建立基础物种数据库,累计录入调查数据8万余条。与沪苏浙签订《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携手提升长三角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在生态保护监管方面,我省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实施办法等监管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徽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与林业行政执法协作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将自然保护地纳入省级督察范围,率先开展湿地公园等专项督察。我省连续 8 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2024 年对全省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了人类活动全覆盖遥感监测并对重点问题线索进行排查整治,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 378 个问题点位开展省级现场巡查,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
生态状况评估应用逐步深入,我省完成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自评估,连续3年开展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自评估,系统分析重点区域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助力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我省积极开展第五次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制定我省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围绕长江流域、巢湖生态湿地、大别山区、淮河自然岸线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评估。
(本报记者 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