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无辣不欢

    摘要:熬过了天天春笋莴笋的春末夏初,望眼欲穿的辣椒,在菜地里亭亭玉立,陆续开出小白花。辣椒在枝头悬挂下来,倒垂的小宝塔般,随风晃悠。不日之后,光鲜亮丽地成了菜篮里的主角。辣椒,是山里人的最爱,一餐饭别的菜都

  • 曾在山村当老师

    摘要:1987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乡村小学教书。一座破祠堂、两间旧仓库,就是我们的教室。一间教室坐两三个年级的七八名学生,三四名老师承担起全村从幼儿班到五年级二三十名学生的所有教学任务。乡村

  • 右龙的浅秋

    摘要: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的浅秋是清润的。晨雾还没散尽,山尖先洇出一抹翠绿。五股尖的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像浸在青瓷碗里的水墨画,晕染得恰到好处。穿村而过的溪水带着夜的微凉,潺潺漫过青石板——这方形似游鱼的村

  • 战旗猎猎展新颜

    摘要:清晨薄雾轻笼,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的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几名来自第76集团军某旅某连的战士引人注目。“此战,新四军指战员击毙20余名日军士兵,缴获了10余支步枪和一面

放大 缩小 默认

右龙的浅秋

   期次:第8641期   作者:□焦水奇

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的浅秋是清润的。晨雾还没散尽,山尖先洇出一抹翠绿。五股尖的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像浸在青瓷碗里的水墨画,晕染得恰到好处。穿村而过的溪水带着夜的微凉,潺潺漫过青石板——这方形似游鱼的村落,街巷与徽饶古道环通,水绕山环,恰如一叶扁舟泊在山水深处。石缝里的青草吸足了露气,绿得能掐出汁来。早起的茶农已挎着竹篮钻进茶园,露水打湿了裤脚,他们却不觉得凉——浅秋的风是懂分寸的,拂过脸颊时带着溪涧的清冽,混着茶园里新抽的秋茶嫩芽香,不燥不烈,刚够吹散晨露的湿意。

立秋了,水口林的古树们更显精神了。两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愈发苍劲,虬枝如臂,托着半黄的叶儿在风里轻摇,树旁一方青石碑静静立着。枫香树顶开始缀上零星的橙红,像被秋光吻过的胭脂;香榧树的叶片在风里翻卷,背面的银白与正面的墨绿交叠,晃得人眼晕。阳光从枝丫间漏下来,在“徽州大路”碑上投下斑驳的光斑,碑上“乾隆三十八年”的刻痕被秋光磨得温润,倒像是古徽商的脚印,踩着浅秋的凉意,从石板路那头缓缓走了过来。

右龙的浅秋是古雅的。午后的阳光斜斜地铺在履桥上,桥栏的青石被晒得暖暖的,却不烫人。蹲在桥边洗衣的阿婆挽着袖子,木槌敲在衣裳上的声音,和远处茶园里传来的茶香应和着。这桥原是木桥时,张姓先人靠卖履筹资修成石桥,如今桥板的凹痕里还嵌着时光的印记,秋风吹过,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脚步声,混着茶商的吆喝、挑夫的号子,从徽饶古道的那头漫过来。

张氏祠堂的檐角挑着几片流云,门前的银杏树开始显现零星的黄叶,像谁撒了些星星点点的斑。几位老人坐在门槛上纳凉,祠堂里停着板凳龙——杉木制的龙头龙尾泛着油光,各族户出的木板连缀着,每板三盏灯笼,90 盏灯串起 50 米长的龙身,明弘治十八年由老族长张夏六公发起的手艺,如今正等着正月元宵的锣鼓。竹篾的清香混着祠堂里的樟木香,漫在微凉的空气里,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息,比茶香更耐品。

右龙的浅秋是温厚的。傍晚的霞光把茶园染成了琥珀色。千亩有机茶园顺着山势起伏,秋茶的嫩芽顶着金边,像被夕阳镀了层蜜——不远处的油茶林也挂着饱满的果,与茶园共守着1200亩的青绿。村人背着满袋的箬叶往家走,笑声惊起了溪涧里的水鸟,扑棱棱掠过水面,带起的涟漪里,映着对岸张振英故居的飞檐。

顺着古驿道往岭头走,石屋歇脚处,一线清泉从山石中盈盈而下,是当地人称作“虎泉”的甘洌。俯身掬一捧,凉意顺着喉咙淌进心里,跋涉的乏累顿时散了。采茶人说,用这泉水泡新安源银毫才最好,连香榧、山茶油也带着这水的清润,成了右龙人自豪的名片。

夜色来得慢,山风先凉了下来。屋檐下的灯笼亮了,昏黄的光里,老人们凑在一块儿说话,话里总离不开茶——“这新安源银毫的汤,得用五股尖的泉水泡”“当年新安源银毫进人民大会堂,咱右龙的茶青占了七成”……说着说着,有人哼起了板凳龙的调子,调子在晚风里打着旋,混着溪水里孩子们捉鱼的嬉笑,漫过履桥,漫过古驿道,漫过那些浸在浅秋里的石碑与古树。

抬头时,星星一颗接一颗亮起来,像撒在墨色绸缎上的碎钻。溪水的声音轻了,虫鸣却密了,不似夏夜的聒噪,倒带着点浅秋的温柔。风从五股尖吹下来,掠过茶园,掠过祠堂的翘角,带着清润的凉意,把右龙的故事——千年迁徙的烟火,护林禁碑的坚守,龙灯里的传承,轻轻盖在了浅秋的月光里。

这便是右龙的浅秋,像一杯刚泡好的新安源银毫,汤色清亮,滋味醇厚,咽下去时,满喉都是山的清、水的凉,还有那浸在时光里的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