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省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呈现“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量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升级。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业经济展现出“往前赶”的韧性与活力。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今年 1—7 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5%,高于全国 2.2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长三角第1、中部第1位;今年上半年,工业对 GDP 增长贡献率达 44.3%,“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在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下,安徽制造业不仅速度领先,总量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省规上工业营收由 2020 年的3.8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49万亿元,位次由全国第 12 位提升到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3.6%增加到 4%,我省历史性地迈入了“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总量提升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约为规上工业增速的2倍,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 40.3%提高到今年1—7月的42.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 12.2%提高到今年1—7月的16.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 33.5%提高到今年1—7月的44.6%,其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13.3%提高到21.6%。
结构的优化带来了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 7 位提升至第 6 位。企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拥有200 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打造了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通用机械基础件等 3 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 3位。人均创造工业营收由146.8万元提升至 187.2 万元,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出效益和税收分别增长约 30%、40%。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不足 1000 家增加到今年 6 月底的 2.03 万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3%。到去年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比全国多降4个百分点。
在质量变革的驱动下,我省制造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汽车、光伏、电子信息、家电、装备等产业加速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汽车年产量增长 3 倍、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增长 15 倍。今年上半年,全省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球近 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 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11%的新能源汽车、15%的家电、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产。
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体现为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和企业生态的持续优化。“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企业由1.8万户增加到近2.5万户,增长近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0.85万户增加到2.3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818户增加到7221户,均增长了约2倍,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户、居全国第8位;A股主板上市公司由126户增加到186户,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50%;新增营收超百亿元企业25户、超千亿元企业2户,“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企业生态初步形成。(本报记者 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