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安徽作为科技创新大省,近年来取得的科学成就有目共睹,在带动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也是地质事业的灵魂,靠创新搭平台、靠创新出成果、靠创新推广应用、靠创新引领新一轮找矿突破。我院作为安徽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一支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专业物化探队伍。近年来我院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营造科研氛围、激励科研人员,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切实提高我院科研实力,逐渐走向科研与生产并重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地勘单位转型改革发展压力,工会组织已经成为转型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创建健康和谐的润滑剂和职工队伍活力的催化剂,在推动转型改革发展、激发队伍活力、提升科技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工会要高度重视发挥创新工会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我院分忧解难,奋力开创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和创新点
1、思想统领工会工作,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近年来院工会开展“大学习”活动。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丰富学习形式,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全院职工(会员)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情实感。深入野外一线职工群众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团结凝聚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展“大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依托“道德讲堂”“清风讲堂”、劳模工匠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在院部、野外一线项目组等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宣传活动进野外一线、进班组,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开展“大教育”活动。以“一物之星”评选为主线,以职工兴趣协会为媒介,大力开展政治主题健康、艺术水平高雅的文体活动,举办“品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征文活动、拔河比赛、健步走比赛等比赛,激发广大职工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使命感。
2.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自身能力。近年来我院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博士4人、研究生64人、本科123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80人、中级职称105人;中国地调局专家8人、安徽自然资源厅专家30人、自然资源部杰青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3.建立相关制度,激励科研人员。院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院学科方法带头人》制度,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勘查、科研工作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切实提高我院地质勘查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引领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现有学科带头人12人、方法技术带头人24人;出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着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水平,对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使用;出台《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管理办法》,鼓励职工在较高质量和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不断扩大我院方法技术的影响和提升我院的软实力;出台《青年技术人才发展培养基金管理办法》,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创新研究。
4.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交流。近年来我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大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同时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优势,不断提升物化探技术应用研究水平。我院现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电法勘探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叶林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安徽省深部资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单位)9个科技创新平台。先后举办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深部找矿地球物理技术培训研讨班、深部探测方法及抗干扰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与应用研讨会。
5. 抓省级劳动竞赛,聚焦青年才俊贡献发展力量。该院梳理总结了多年来在参加全国以及省级各类劳动竞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培训、技术比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组织领导机制、技术培训机制、科技创新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并固化为制度长期坚持,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该院职工包揽省地质测试和地质物探技能大赛个人前三名。2015年,2位职工获省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技能大赛个人三等奖。2018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物探技能大赛斩获团体第2名,并获理论考试全国个人第1名,3名选手均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优秀人才”称号。2020年,在省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并在第三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岩心编录个人单项第二名、个人综合成绩第七名、团体三等奖,并被授予“地质勘查行业地质调查优秀人才”荣誉称号。2023年,在省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个人综合成绩第一名。
三、取得的成效
1. 认定为科研院所。通过我院在科研领域的努力,2019年我院被安徽省科技厅认定为安徽省科研院所。
2. 承担多项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十三五”期间我院积极承担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多项。按照项目来源划分,可分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资源科研项目等,项目合同额逾2500万元。
近年来我院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或子课题5项;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省自然资源科研项目7项。
3.制定行业标准。依托我院在物化探领域的领军地位及较强的科研实力,我院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行业技术规程的研制工作。主编内容主要有: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井中磁测技术规程、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重力调查技术规范、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地球化学浅钻测量技术规程、复电阻率法技术规程。
4.取得多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近年来我院持续加大在科技创新工作领域的支持力度。取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米字型供电电极布设装置、一种井中偏心贴壁电极、一种用于监测地质灾害装置;获得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频率域谱激电(SIP)数据预处理软件、瞬变电磁法(TEM)数据预处理软件、地-井联合充电法三维数值模拟、地灾环境智能勘测系统、地面电法误差统计与质量评价软件、地质勘测大数据智能分析软件V1.0、重磁测量数据预处理软件、勘探设计与数据处理软件。
5.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2020年我院首次在安徽省科技厅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本年度总计有9项成果通过科技厅成果认定并发布,其中应用技术类6项(软著及实用新型专利)、软科学类1项(科研项目)、基础理论类2项(科研项目)。
6.获得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我院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厚覆盖层下综合找矿突破关键技术与应用”获 2017 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安徽省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研究与应用”获2018 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安徽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勘查选区研究”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重力应用与集成”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我院一研究团队入选省第十四批“115”产业创新团队,该团队为加强我省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开展重点产业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而设立的,旨在培养集聚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7. 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取得进展。“十三五”期间我院紧盯物化探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相关技术,并开展多项试验工作。厚覆盖层下多种物探方法耦合定位技术、天然面波勘探、三维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无人机在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浅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应用研究、三维地质-地球物理建模关键技术研究、盐矿塌陷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技术不断成熟。
8. 先进模范不断涌现。近年来我院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涌现出以“能化工会大国工匠”安徽省劳模汪青松、“安徽好人”安徽省直机关优秀党员兰学毅、安徽地矿局首席专家崔先文、安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叶林、缪旭煌、肖万峰、陈同刚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他们的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进一步激发了我院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四、存在不足
我院以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为主,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工会工作力度,工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院工会专兼职工会干部人数和质量与单位科技人才相比实力和知识储备还有很大不足,在工会工作创新上还存在很大难度。现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改造、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手段。但信息化、网络化等带来的各类新问题、新矛盾日益明显,工会履职难度更加迫切。有人说,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变得更小了,过去靠文件传递政策的时代已经过去,上级政策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被职工掌握,新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工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否则,解释政策不准确,面对诉求说不过,这是新时代下工会履职难度加大的重要问题,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五、对策建议
通过开展“品读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精神”读书征文活动等方式,教育引领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要通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树职工创新工作室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职工素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
作者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能源勘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