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怀着崇敬与期待,跟随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踏上了赴大别山革命旧址的考察之旅。金刚台、新县、白雀园……每一处故居、旧址,每一幅图片、展板,每一份文物、文献,都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大别山那段波澜壮阔、沧桑厚重的历史之门,带给我无尽的震撼。
金 刚 台 :忠贞铸就的悲壮史诗
首站金刚台,抵达时已近傍晚,我们前往山脚红 25军司令部旧址参观。金刚台,地处皖豫交界,位于大别山北侧,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打游击的天然良地。
1935 年初夏,商南县委党政军干部带领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来到金刚台隐蔽,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由40余名女干部、红军家属、革命群众和孩子组成的妇女排。她们缝补衣被、制作军服、侦察敌情,甚至在关键时刻牵制敌人、配合行动。
然而,她们没有武器,面对的是凶残狡诈的敌人和恶劣凶险的环境,其艰难程度超乎想象。1935 年秋,在与敌人的周旋中,妇女排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分散突围,但多名战士不幸被捕牺牲。1936年深冬,大雪封山,20多天物资无法送上山,当游击队员找到她们时,20 多人已因饥饿和寒冷昏死过去。但即便生活如此艰苦,女战士们始终坚信红军会胜利,她们坚定地表示,即便红军暂时不回来,也要革命到底。
新 集 :创新开辟革命新天地
深夜,我们抵达了新县县城新集。它是红色大别山革命旧址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等旧址基本保存完好。这里的“新”字,寓意着“创新”“新生”“探寻新道路”,彰显着这片土地在革命历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意义。
新集原是光山县下辖的一个集镇,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红军多次攻打都未能成功。1931年春,红军改变战术,挖掘地道、埋填炸药,一举炸毁城墙,夺取了这座堡垒。此后,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成为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要地。在这里,还开办了第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彭杨干校”和红军史上唯一的航空局,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吴 焕 先 故 居 :牺牲扭转的革命乾坤
箭厂河,位于新县、红安毗邻处,是当年大别山“闹红”最为热烈的区域,境内保留着众多红色遗迹,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吴焕先故居是典型的鄂东建筑风格,古朴而庄重。
吴焕先家境殷实,本可以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毁家纾难,组织人民武装,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使红25军成为一支雄师劲旅,被誉为“军魂”。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牺牲。吴焕先和他的家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父亲和三个兄弟被敌人杀害,母亲和妻子被饿死,他自己也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
吴焕先故居左侧数十米处是著名的“红田”,这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敌人“清剿”时,无数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在此被杀,他们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见证了革命的艰辛和先烈们的英勇无畏。新县和红安县共走出 100 余位开国将军,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老区人民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印证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三天的探访,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置身于这些遗址、故居和红色场馆之中,我时常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无数先烈们坚定信仰、锐意创新、不惜牺牲、勇于斗争,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探索出了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大别山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