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师恩如灯,照亮人生路

    摘要:“恭喜代老师,作品又见报啦!”同事的夸赞如春日暖阳,勾起我内心深处温暖的回忆。如今,我的稿件常亮相市级以上媒体,这份成长与荣耀,离不开一路走来的师长们如明灯般的指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出生在农村,

  • 水韵

    摘要:

  • 瓦檐下的秋意

    摘要:我家那片黛青瓦,宛如一块浸透了岁月的温润之玉,平日里静静地卧在房顶,不声不响。然而,一入秋,它便摇身一变,成了秋意的“收纳盒”。瓦脊缝里凝结的霜白,恰似秋的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檐角挂着的玉米串,宛

  • 茶香飘逸屯溪老街

    摘要:终于,我踏上了那条闻名已久的屯溪老街。当我穿行于一条直街、三条横街以及若干条小巷之中时,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老街呈鱼骨架形分布,由不同年代建成的数百幢徽派建筑构成。身旁,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在此交

  • 震撼心灵的大别山探访

    摘要:日前,我怀着崇敬与期待,跟随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踏上了赴大别山革命旧址的考察之旅。金刚台、新县、白雀园……每一处故居、旧址,每一幅图片、展板,每一份文物、文献,都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大别山那段波澜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香飘逸屯溪老街

   期次:第8664期   作者:□范方启

终于,我踏上了那条闻名已久的屯溪老街。当我穿行于一条直街、三条横街以及若干条小巷之中时,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老街呈鱼骨架形分布,由不同年代建成的数百幢徽派建筑构成。身旁,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在此交汇。

当地人一提及屯溪老街,便打开了话匣子。据他们说,清朝初期,老街便已发展到“镇长四里”。在如今城镇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四里的长度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四五百年前的农耕时代,这样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说到屯溪,不得不提具有地方特色的“屯溪绿茶”,它堪称当地的一张响亮名片。清末,屯溪茶商兴起,绿茶作为拳头产品畅销一时。与之相关的产业也蓬勃发展,茶号林立,投身茶叶生产的人与日俱增,古镇处处弥漫着茶香。

茶香浓郁的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店铺云集,多为传统的二层建筑,是典型的下层店铺、上层生活用房格局。建筑体量大小相间,无论内外,色彩淡雅,古色古香。历史上,老街虽历经兵火战乱,房屋多次重建,但基本风貌未变,依旧是小青瓦、白粉墙、马头翘角的结构和款式。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挑檐、挑枋下通常装有鹅颈轩,既起到支撑、牢固作用,又具装饰效果。楼上临街装有木栏与裙板,还安置着各种花窗,从中可窥见当时人们生活的精致与典雅。

据说,老街店铺门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多出自书画名家之手,王朝闻、启功、沈鹏、亚明、唐云、林散之、黄苗子、费新等大家的墨宝皆能在此寻得。这无疑为这条本就颇具影响力的老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今日黄山市区重要发源地的屯溪老街,是随着徽商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元末明初,婺源、歙县等地的商人为方便土特产和食盐中转,在率水、横江和浙江聚汇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屯聚货物。明代永乐年间,休宁商人程维宗在此基础上新建店铺,还在店铺之间建亭阁,供来往行人休息,从此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屯溪街市。

明、清两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凭借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以及横江、率水汇合直通钱塘江的有利条件,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获得了迅速发展。明代,老街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

茶叶只是屯溪老街特色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行业较为齐全的繁荣市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应有尽有。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众多老字号见证了老街的兴旺。后来,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之称。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于此。抗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驻扎于此,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小上海”之名由此而来。

然而,走在屯溪老街,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香飘四溢的茶。作为一个爱茶之人,闻着那扑鼻的茶香,怎能不为之沉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