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0-0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中秋佳节板栗香

    摘要:中秋节前,友人从大别山捎来半袋板栗。打开蛇皮袋一看,一个个板栗毛茸茸、褐油油,结实饱满,像刚从梦里醒来的萌娃。记忆里的板栗是挂在深山峻岭树上的果子,浑身裹满了厚厚的刺,像一只只小刺猬倒挂在树梢。每到这

  • 秋夜掰玉米

    摘要:爬上晒秋的小阳台,玉米棒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足足有半尺厚。矮胖的,瘦长的,在阳光下,都在熠熠生辉。忍不住踢了它们一下,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声响,晒得半干的玉米棒,得掰成玉米粒,才能颗粒归仓。有个新鲜

  • 乡愁在灯会里流转

    摘要:许岭灯会,是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名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它作为皖西南乡镇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喻户晓,连彩扎的灯具都游进过县城,可我家远在另一个乡镇,总与那场热闹擦肩而过。这份未得一见的遗憾,像颗

  • 哨位上的国庆节

    摘要:1999年7月,我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县灯泡厂时,厂门口的杂草比我还高。时年十八岁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得知我的处境后,远在广东当兵的舅舅鼓励我到军营里去锻炼一下,既能改变我“文弱

放大 缩小 默认

哨位上的国庆节

   期次:第8677期   作者:□肖日东

1999年7月,我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县灯泡厂时,厂门口的杂草比我还高。时年十八岁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得知我的处境后,远在广东当兵的舅舅鼓励我到军营里去锻炼一下,既能改变我“文弱书生”的体质,又能磨砺我不惧困难与挫折的意志。经过深思熟虑后,那一年的12月,伴随着亲人的嘱咐,我入伍到了渭北高原的军营。

作为一名士兵,站岗是最寻常不过的训练,却也是最能磨砺心性的项目。我最难忘的是2000年9月30日深夜,我在驻训地站岗,两个小时后,迎来了在军营的第一个国庆节。进入九月底,南方的天气还是秋高气爽,而渭北高原已是寒气袭人。特别是进入秋夜,冷月高悬于星空,风带着棱角从渭北高原的沟壑里袭来,削过裸露的黄土塬,打在迷彩帐篷上呜呜作响。远处指挥所的帐篷里透出微弱的光,像是深夜里天空滑落的一颗星。脚下的黄土被白天的战车碾得板结,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灰白。冷风掠过空旷的驻训场,卷起细微的沙尘,打在脸上微微刺痛。

我的哨位,就在一方简易的沙袋工事旁边,深夜里,眼前没有天安门广场前那翘首期待的人群,有的只是寂静无声的驻训场,以及那延绵到天边的高原。可作为一名士兵,我胸膛里年轻的心跳,与天安门前那神圣的哨位同频共振。

我缓了缓有些麻木的双脚,把肩上的钢枪重新调整了一下位置,寒风吹得脸颊发紧,也吹乱了心里的惦念。我想起临行前,不善言词的父亲,把粗糙的手掌重重地按在我的肩上,只说了句“到部队好好干”,便转过身去抹起了眼泪;想起母亲往我新发的军用挎包里塞了两个苹果,却红了眼眶。入伍时觉得“保家卫国”只是句遥远的口号,而经过将近一年的军营历练,此刻独自站在这高原的寒夜里,才突然懂得:保家卫国,是有人在不同的哨位上,把对家的思念化作了守护万家灯火的责任。

不知过了多久,月色渐渐退去,东方黛色的云层被悄悄地抹上了红晕,黎明越来越近。不一会儿,起床号响了起来,休息了一个晚上的战友们又生龙活虎起来。早就起床的炊事班战友打开了收音机,那熟悉的旋律穿透晨雾飘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

这高原上的国庆节,既没有国旗护卫队铿锵的步伐,也没有金水桥畔如潮的人群,但当国歌的第一个音符钻进我的耳朵时,我仿佛看见天安门广场上那面鲜红的旗帜正迎着朝阳升起。那个时候,作为一名士兵,我的右手条件反射般抬至眉际,军礼定格在那万道金光里。

走下哨位,回到帐篷里,为了纪念在军营里的第一个国庆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信笺上写下了第一行字:“爸妈,今天我在哨位上迎来了国庆节……”在这渭北高原的深处,我和我的战友们,用年轻的肩膀扛起这片土地的安宁,守卫着一个又一个欢乐祥和的国庆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