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0-0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中秋佳节板栗香

    摘要:中秋节前,友人从大别山捎来半袋板栗。打开蛇皮袋一看,一个个板栗毛茸茸、褐油油,结实饱满,像刚从梦里醒来的萌娃。记忆里的板栗是挂在深山峻岭树上的果子,浑身裹满了厚厚的刺,像一只只小刺猬倒挂在树梢。每到这

  • 秋夜掰玉米

    摘要:爬上晒秋的小阳台,玉米棒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足足有半尺厚。矮胖的,瘦长的,在阳光下,都在熠熠生辉。忍不住踢了它们一下,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声响,晒得半干的玉米棒,得掰成玉米粒,才能颗粒归仓。有个新鲜

  • 乡愁在灯会里流转

    摘要:许岭灯会,是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名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它作为皖西南乡镇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喻户晓,连彩扎的灯具都游进过县城,可我家远在另一个乡镇,总与那场热闹擦肩而过。这份未得一见的遗憾,像颗

  • 哨位上的国庆节

    摘要:1999年7月,我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县灯泡厂时,厂门口的杂草比我还高。时年十八岁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得知我的处境后,远在广东当兵的舅舅鼓励我到军营里去锻炼一下,既能改变我“文弱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夜掰玉米

   期次:第8677期   作者:□江红波

爬上晒秋的小阳台,玉米棒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足足有半尺厚。矮胖的,瘦长的,在阳光下,都在熠熠生辉。忍不住踢了它们一下,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声响,晒得半干的玉米棒,得掰成玉米粒,才能颗粒归仓。

有个新鲜词叫“搭子”,有饭搭子,作业搭子,旅游搭子。在看到“搭子”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玉米搭子。玉米搭,是少年生活里的记忆,是秋天玉米收回家,掰玉米粒必不可少的帮手。

下楼到堂前,我拉开条桌边上的抽屉,找玉米搭、玉米钻,上上下下翻了一遍,却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这时父亲进门来,手里拿着几根山芋藤:“你在找啥?”我一脸疑惑:“以前掰玉米用的搭子和钻呢?”父亲说:“现在都用脱粒机了,那东西,在床头架下的地上。”他去后屋放好东西后,为我拿来了玉米搭和玉米钻。

带着圆柄的玉米钻,半圆形的玉米搭,亲切而熟悉,一如多年未见的朋友,出现在我面前。一并出现的,是当年掰玉米的秋夜,那乡村的温馨与热闹。

秋天的玉米从山峦上,大篮小篮地挑回家。带着水分的玉米粒,一粒一粒地挤在一起,很难掰下来。也就随意地倾倒在屋檐下,或是二楼的阳台,让太阳晒上两天,玉米粒失去些水分,颗粒之间有了松动,也就方便掰粒。

玉米晒了两天后,在黄昏收拾时,也就装袋装篮,背到楼下倒在大竹匾里。匆匆吃完晚饭,一家人围着掰玉米粒。玉米棒在手,圆鼓鼓的,徒手一粒粒地掰,那是小孩子干的事情。那种方式,一个玉米棒没有几分钟根本掰不完,指甲还疼。玉米搭的重要性就可以凸显了,有了它的加持,速度快的,十几秒就能将一个玉米掰得干干净净,留下个瘦长的玉米芯。

玉米搭,其实就是一截对开的杂木。手心里盈盈一握的檵木或青冈栎,锯成四五寸长的一截,直接劈开,就是玉米搭。杂树质地坚韧,外皮光滑。掰玉米的时候,男人用钻子从尖端开始朝下使劲,左一下右一下,玉米粒飞花溅玉。其他人则是左手握紧钻好的玉米,半圆的玉米搭子朝着虎口,搭子口卡在玉米缝隙里,一上一下,掌心用力,玉米一行两行的就被硬按下来。左右手配合,“沙沙”“哗哗”,一个玉米棒就掰干净了。一家人围着玉米堆,各司其职。堂屋的灯光明亮耀眼,玉米棒子一个个被钻出了一条条的路,阵阵“哗啦哗啦”之后,一个个玉米芯被扔进茶篮,竹匾上的玉米粒粒珠玑地堆积在那里。掰玉米的夜晚,最喜欢的是邻居、亲戚来,闲聊时脚不停手不歇,两个多小时,几篮玉米棒也就见了底。

看着掰得差不多了,邻居起身,放下玉米搭,伸个懒腰:“要回去了,明晚再来。”男主人挽留道:“别急着走啊,锅里煮了玉米,吃两个再回去。”女主人赶紧去厨房,端出半脸盆玉米:“我家时间煮得长,玉米粒都煮开花了,你试一个,尝尝味道。”盛情难却,也是劳动所得,邻居拿了一个啃:“嗯,这个是要甜一点。”掰玉米,看似坐着不动,可两只手一直在用劲,还是辛苦的。

玉米掰好了,玉米芯收集起来,一篮篮整齐地码放在屋檐下。玉米粒就放在茶篮里,等着天亮直接背上阳台,再晒上两天,就可装袋放入储藏间。屋檐下的玉米芯,就那样晒着,成了村童眼里的“手榴弹”。长长的玉米芯,插在裤腰带上,很是神气。等着小伙伴们都有空的时候,“抓特务”的小游戏玩起来,一个个玉米芯扔过去,整个村庄都鸡飞狗跳。在一年一度的责骂声中,少年成了青年。

秋天的夜晚,孩子在月光下玩得痛快,大人多是去邻居家。哪家掰玉米,就去哪家,礼尚往来,邻里友好,年年如此。玉米搭子,是掰玉米时手里称心的工具;邻里之间的互助,更是流传多年的好传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